對比北京、上海等地油畫市場的節節攀升,廣東油畫市場一直波瀾不驚,不少大型拍賣行的油畫成交慘淡,素有廣東油畫“熊”市之說。隨著北京、四川等地當代油畫實力的崛起,廣東油畫實力居于何種水平?9月10日開展的“廣東第三屆當代油畫藝術大展”將見分曉。“廣東油畫大展”由省美協主辦,省美協油畫藝術委員會承辦,是全省油畫界的權威學術性大展,是廣東油畫藝術創作繼2003年第二屆油畫大展之后的又一次盛大檢閱。
油畫也有“嶺南派”
盡管廣州的油畫市場平淡,但一直不乏響當當的油畫名家,如廣東的李鐵夫是中國第一個出國學西方油畫的著名油畫家,此后湯小銘、陳衍寧、林風眠、羅工柳、蘇天賜、郭紹剛等彪炳中國當代油畫史的名家輩出。
本次“廣東當代油畫藝術大展”以“油畫的當代性探索”為學術主題,吸引了來自全省乃至海外的廣東籍油畫家踴躍參與,共征集到近千張作品照片,省油畫藝委會從中遴選出400件作品復評,最終評出247件作品入選。經過嚴苛篩選后,大展近日評選出油畫大獎2名、新人獎4名、探索獎4名、學術獎4名,獲獎的絕大多數是年輕人。
省美協副主席、廣東畫院副院長、油畫藝委會主任林永康說:“從獲獎作品來看,廣東油畫家敏銳地捕捉到改革開放后新生活的強烈氣息,關注人的生存和精神狀態,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中尋求到油畫藝術的新突破。”
“油畫本身是舶來品,但必須經過民族化的過程。”林永康認為,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傷痕美術”、“新古典主義”,90年代的“新生代”都表現出油畫的“中國特色”,廣東油畫家在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之路上一直頗有建樹。“中國人的油畫與西方會越來越不同,雖然油畫是西方技法,但表達的是中國人的情感。廣東油畫家特別擅長這一點,用油畫語言成功地演繹了一個個鮮活動人的中國故事。”
“廣東油畫其實有一種嶺南派的特質,除了繼承西方的油畫技法,我們特別注重培養自己的文化傳統,折衷中外,表現出一種與嶺南畫派相輔相成的‘嶺南派’氣質。”林永康說。
藝術樣式多元化
林永康認為,廣東的油畫藝術和當代藝術非常活躍,分別由畫院、美術學院和自由藝術家3股藝術群體構成,藝術主張和藝術活動都繽紛多元,能對新的藝術樣式進行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探索,這已經成為廣東油畫創作的一種優勢。“廣東油畫藝術創作有很好的基礎,一是隊伍龐大、人數多,二是思維活躍、風格多樣,三是有一批較高水準的中青年畫家。”
“廣東油畫應該是出精品的時代。現在有了‘量’———參與的人多了,加上廣東地域本身的魅力,外來的藝術家和本土藝術家共生共存,多元而充滿力量,正在形成一個出精品的時代。”林永康說:“表達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人的情感,廣東油畫家面朝大海的開放氣度是內地所感受不到的,表現在畫里是一種創新的生活美學和當代精神,這讓廣東油畫界特別充滿力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