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中央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晚間檔節目《中國財經報道》以54分48秒的時長對近期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做了深度報道。在這部名為《當藝術遭遇市場》的專題片里,導語一氣貫注:“當天價已經不能成為它的新聞,當象牙塔成為通向財富的通行證,當畫筆成為金錢的另一種注解,當有人說出了‘皇帝的新衣’成為眾矢之的……”連同標題,一共5個“當”字循環往復地出現,猶如警鐘長鳴。
多位業內人士從不同視角表達了他們對藝術品市場的憂思。
近來頗受爭議的藝評人朱其認為,天價藝術品的實際價值有限:“我覺得最近1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價格在800萬元比較合適,超過1000萬元就有些離譜。因為從一個國家藝術市場正常的成長規律來說,至少要等民國初期的作品上升到一定價位以后,后面的才可以依次跟進。最近10年的作品,已經是民國初期一些大師作品的10倍,這明顯違背市場規律。”在博客《當代藝術拍賣的“天價做局”,以及暴利游戲》中,朱其認為,藝術品的天價源于炒作集團在拍賣會上“天價做局”,大部分天價作品實際上是虛假交易。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博士皮力表示,就畫廊簽約炒作青年畫家這一點而言,他的看法與朱其不謀而合。
至于畫廊是如何炒作藝術品的,朱其講了一個小插曲,拍賣會上一件起拍價不到10萬元的作品,一競標直接就有人叫1000萬元。“你說哪有人那么傻……這已經是一個笑話。”
皮力則力圖從畫廊與拍賣公司是否存在共謀關系的角度揭示問題所在:“一個正常的藝術市場,畫廊是不能跟拍賣公司有任何業務上的交往的。全世界都很少有這樣的情況,只有中國的畫廊,敢跟拍賣公司坐在一起吃飯。一旦收藏家知道(畫廊和拍賣公司有如此緊密的聯系的話),你的市場、你的信用度馬上就沒有了。”
盡管被視為藝術品市場的批判者,朱其還是表示,其實藝術品的天價對藝術圈,對收藏群體的危害并不大。“因為它的天價表演沒有促使更多的收藏家去上當。但它使社會相信了這樣一個謊言:‘中國藝術真的賣到幾千萬元’。這個危害比較大。”
朱其所謂的“社會”,其實就是指普通買家。這個群體還很不理性,很不成熟。收藏家張銳這樣描繪他印象中的國內藝術品買家,“受上午(拍到)10萬元的鼓舞,下午就突破1000萬元”。
面對處于幼稚期的國內買家和市場,“許多國際炒家看準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機會,借助資本運作的方式,炒作中國當代藝術品,讓跟風的中國買家在天價位置上接手。日本就曾有過這樣的教訓。”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余丁痛陳利害,“就像印象派最后一定要由日本來接盤一樣。因為日本人有這個購買力,他有購買的欲望,他有對這個產品情有獨鐘的可能性;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人接這個盤,是最高價接了那個盤,后來就再也沒有辦法出去了。中國當代藝術品最終的接盤人,應該是中國人,因為只有中國人會買中國的當代藝術品。這是一個必然的邏輯規律。”
正如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中心主任趙力一再申明的,“啤酒本來沒有泡沫,倒酒的倒得不好就倒出了泡沫”。新近進入市場的買家需要學會“倒酒”,學會分析“泡沫”。
從前業內總是說,藝術品市場的規模太小,一年幾百億元的成交額,放到滬深股市上也許幾分鐘就達成了;但正因為盤子小,泡沫在其中才會呈現洋洋滿溢的態勢。在股市、樓市之后,藝術品市場的泡沫或將蒙蔽并刺痛國人的眼睛。必須猛醒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