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覽以環境為主題,傳達著一種對中國急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嚴重環境污染的預警信息。人類極端盲目性消費主義和日益泛濫的物質文明當中,被人們忽略的價值重新開始威脅著人類。作者收集被遺棄的廢音響,把它變成所有人都能夠共享的藝術作品,試圖提供新的疏通。
韓沅錫(38)是現代美術當中受人關注的作者。他不但從事作者工作,而且作為建筑設計師發揮著其特長。他很重視觀眾對自己作品的立場和經驗及觀眾們持有的獨特見解。概念美術進行過程中,對天然藝術品的意識性解體和變形作業,是對賦予事物的社會性普遍意義的解體和再結合過程,可以連接或斷絕或重新創造過去和現在。
泂然造型物是用極端消費社會的垃圾作為作品的素材,通過重新組合的創作過程。垃圾是可以根據時代狀況,隨時重新定義的開放的概念。作者可通過獨有的洞察力,對其進行人類和自然的環境性疏通、現在和過去的時間性疏通。與一種環境藝術相結合的這次創作過程中,垃圾不僅是實際性的對象,更提供了可以重新審視其新的形態和意義的可行性,也擴張了視覺、聽覺性語言的新的途徑。
以此,廢音響可再生為造型物,脫離了外部所賦予的日常功能性存在定位的局限,獲得了自身具有意義的審美性、美學性存在價值。
回收的3088個廢音響,如實再現了圣德大王新鐘大小(寬2.3m 高3.7m)。為了能夠在重新構成過程中增加耐久性,使用了設置鐵骨架結構物或堆積音響的方法。這使作品的構思從單純的造型物,延伸到了建筑學領域。而且可以知道,在LED照明設置和各個音響布線連接過程,也引入了聲音、電氣學的因素。這已超出單純造型物創作的界限,實現了一種使相互接近的學科之間研究方式的作品。以此再生的每個音響聲音都有特定的暗示,這也反映了具有如實聽覺功能的圣德大王新鐘的存在意義。
泂然造型物是在失去固有功能而被遺棄的價值上,重新賦予了再生的機會。同時,提供在現代人日常生活中,對曾經公認價值的珍貴性認知的契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