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未未
2008年8月24日晚23時,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在國家體育場鳥巢完美落幕。在此之前有一場關于“鳥巢設計師”的討論,在中國當代藝術圈被炒得沸沸揚揚。當代著名藝術家艾未未成為了討論的焦點。
7月24日,《新民周刊》記者何映宇發表《艾未未:沒有我,鳥巢不會是現在這樣》一文,“當鳥巢正式落成之時,大多數媒體都把鮮花和掌聲獻給了瑞士設計師赫爾佐格和德默隆組合,事實上,從2003年開始,艾未未擔任的鳥巢設計顧問絕不是一個掛名的虛職。作為核心決策層成員,他的意見左右了以極少主義風格聞名的兩位‘老外’(鳥巢確實和他們之前的作品大相徑庭),有理由相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鳥巢也是艾未未的鳥巢。”
關于艾未未擔任鳥巢設計顧問一職,還出現了如下對話:
《新民周刊》:2003年擔任奧運會“鳥巢”設計顧問,這是個怎么樣的職務?對“鳥巢”的設計有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艾未未:我參與了最核心的設計決策。沒有我,“鳥巢”原來不是這樣的,不存在“鳥巢”。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赫爾佐格、德默隆以及庫格爾四個人是核心決策層,但我在其中作了一些重要的決定。
8月3日,農墾龍鎮信息港佚名轉載文章《鳥巢中方顧問艾未未對話鳥巢設計師赫爾佐格》,由于原文過長,此處不做全文轉載。艾未未在文中儼然以鳥巢設計師身份貫穿全場,至少也是鳥巢設計的重要參與人員。
8月5日,東方視覺轉載艾未未博客《艾未未:我不會參加開幕式,我對慶典本身沒有興趣》,再次提到了國家體育場的設計事宜。原文如下:“在設計的國家體育場時,您的靈感來源于哪里?您能描述一下它過程和頭腦風暴的階段?創作想法是否在很大的壓力下產生出來的?國家體育場的概念設計來自于設計前對于設計本身的一個完全的"憑空"的基礎,赫爾佐格、德梅隆與我進行的初始的方案設計討論時,我們做到了使頭腦完全處在一個真空的臨界狀態,這使得我們有可能從美學意義上和實用的可能性上找到一個最佳點。結構的合理性,建筑的外觀和內部,它的美學的功能和需求最大化和一體化。整個體育場的設計概念的一體化和完整性是初始概念的最重要的構想。設計過程中,我們處在緊張,沖動的興奮狀態,我們清楚的希望能夠自由的產生出一種語言,這種語言本身具有一種獨特的形態,同時能夠承載巨大的功能需求。整個設計的過程是輕松和愉快的,它顯得非常的清晰和顯而易見,沒有經過任何來自傳統意義上的障礙。”
8月9日,《嘿板報》轉載“德國之聲”《艾未未:我什么時候反對鳥巢了》,其中講到“艾未未與瑞士建筑設計師雅克.赫爾佐格和皮爾.德莫隆一起設計了這個象個老鷹窩的看上去不尋常的鋼結構建筑,它成了北京奧運會的象征。‘這是我們的作品,我怎么會背叛它呢?’……”此部分內容明顯表示了艾未未確實參與了鳥巢設計,并對鳥巢有深切的感情。
至此,艾未未鳥巢設計師的身份應該是篤定的事實了,可此時,網上又翻出一些不同“余音”。
在google搜索欄打入“艾未未 鳥巢設計師”字樣,立即出現大篇幅的頁面,我們按照順序點擊了排列在最前面的幾個鏈接:
視覺同盟網站于3月22日發表的《設計師赫爾佐格與“鳥巢”:隨性而成的杰作》中。該文開篇就表明了赫爾佐格為“鳥巢”的設計者身份:“接受采訪時,他首先申明自己是代表赫爾佐格及德梅隆設計師事務所,而非個人。這看起來似乎與以往例行公事的采訪差不多,新聞發言人總是把自己與集體的關系分得一清二楚?!?/P>
《Sounds and Fury:鳥巢設計師艾未未的憤怒宣言》—樂多日志“2008年8月9日……但是,鳥巢設計師之一的艾未未(詩人艾青之子)拒絕參加在鳥巢舉辦的奧運開幕式,因為他說中國仍是一個極權國家……”如今該鏈接點擊過后直接跳轉為“無法顯示網頁”。
“自由中國論壇”在8月11日22點08分上傳的《艾未未是鳥巢設計師?》一文,如今該鏈接點擊過后同樣直接跳轉為“無法顯示網頁”。
同樣,google搜索的前三名的其他2個頁面也都遇到了此問題,而這三篇無一例外的從標題就顯示出了對艾未未鳥巢設計師身份的質疑,或者說討論,可是卻都無法顯示,原因不得而知。
針對以上現象,記者在奧運閉幕后第一時間致電艾未未本人,希望他可以澄清此事來由。可惜當晚艾未未拒絕了采訪,并延續了自己一貫的語言風格,簡短的回復了一條信息:“你認為我需要向鳥人解釋鳥巢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