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中君(玉雕)李 東
當代玉雕大師李東,在玉雕創作和玉雕經營方面都是卓有成就的實踐者,而他的理想似乎又代表著當代玉雕發展的美麗前景。在源遠流長的玉文化發展史上,他正用年輕的心寫下精彩篇章。
《美術周刊》:您是怎么走上玉雕這一行的?玉的魅力何在?
李東:我從小喜歡畫畫、篆刻、泥塑,16歲在北京玉器廠開始學習玉雕,曾先后向姜文斌、郭石林等玉雕特級大師學習。從技校到1999年創立自己的工作室,再到發展成立玉雕藝術公司,在這個行業中磨爬滾打已經20多年了。人物玉雕是我的長項。創作于1997年的香港回歸獻禮之作翡翠巨型雕件《炎黃之根》、2002年的國寶級珍品翡翠插屏《九天祥瑞》是我的代表作品。近年創作的《盤古開天》、《云中君》、《天地人和套牌》、《和田白玉莊子套牌》等一系列作品,力圖在“文化玉”中探索、嘗試多種可能。
古人對玉常常追求一種拙樸的感覺。拙,絕非是生澀感的表現,拙是與巧相對應的一種藝術風格,在中國的審美體系中,拙被視為較之工巧更為難得的一種藝術境界。我主張繼承拙樸之氣。我認為玉是表現大拙之美的,追求一種大拙之氣,而不是賣弄工藝技巧的形式美。比如,和田美玉是天地造化之結晶,不可因過多的雕飾而使之氣損。
在我國玉雕發展史上,漢代玉雕的藝術造詣非常之高。漢玉雕所傳達的是一種不拘小節、整體渾然的風格,拙中見巧、具王者風范,其中蘊涵的力量感讓世人驚嘆,這種張揚的大漢雄風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有著密切關系。這些風格特點在后世也被廣泛傳承和仿制。
《美術周刊》:您的制玉之道是什么?
李東:玉之道,乃屬自然道法之道。玉本源于自然,施以琢磨而成,但不可過之,還原自然之本乃是制玉之道。玉雕藝術要有精神,要有魂魄,就必須講究“氣”。我認為玉之氣分為俗氣、匠氣、市井氣和清逸之真氣。對于一個琢玉師來說,“雕玉琢氣”最為重要,避開俗氣、擺脫匠氣、遠離市井氣,取而代之的應是怡然之氣和藝術家即興神馳、清逸自然的真氣。而玩玉、賞玉、收藏玉的人,都應該增加對氣的解悟,所謂“品玉說氣”。氣場互通便內心撼動、靈魂激蕩,一個制玉大師也是一位調氣大師。
另外,玉雕不能做絕了,要在玩賞之間留出空間余地,力求能和賞玉之人產生互動。好的玉件握在手里不僅是賞玩的,它還是可以“吃”的、可以“長”的,能夠養生的、修性的,終身佩帶不愿離棄的“玩意兒”。琢玉師的創造就是把美玉中潛藏的一種品德煥發出來,使它具有靈魂,而通過它又把這種品德傳遞給藏玉、愛玉、惜玉之人。這才是琢玉藝術的高級境界,玩賞的意義也在此。
我認為,一個琢玉師的最終追求目標是:還天地之大氣,煥美玉之魂魄。
《美術周刊》:當代玉雕創作中的主要問題是什么?作為琢玉師,應具備怎樣的修養?
李東:以前的玉雕創作,原料為先、技藝為二、創意在最后。而我認為當代玉雕藝術中創意才是主導。由于玉雕原料越來越稀缺,琢玉師不可能對玉料有太多苛刻要求,應利用玉石原料,比如有瑕疵的原料,要在創意上發揮智慧與想象力,然后巧施工藝,最后完成其獨有的特質與品性。琢玉師應把受材料所限制的被動狀態轉換成一種主導狀態,不僅僅注重高超的絕技表現,更要重視怎樣傳達文化和思想內涵。
玉雕藝術的“問玉”過程很重要。一個琢玉師最重要的是修行,應該做到知識淵博、通儒悟道,這樣才能帶給物件靈魂,才能傳達一種美德。其次,還要能和玉產生對話,找到每一塊玉的魂,觀、握,感覺它的生命,把料弄清了、問透了,再力爭雕出神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