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凳(清代家具) 艾未未
在相對多元文化環境里生長的新一代藝術家,已相當程度地彌漫著一種后現代的情緒與話語方式,并在他們的藝術創作中得以逐步體現。9月1日將在深圳華僑城華·美術館舉行的“移花接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后現代方式”展,是試圖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中對利用后現代主義的觀念、方式創作進行的梳理與相對集中展示。或者說,結合中國當代藝術家具體的創作來討論后現代主義與其發生了怎樣的關聯,他們的作品是如何體現后現代主義的傾向,這種藝術方式與形態是如何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給予結合與應用的,以及如何理解其中的價值與意義。
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后現代方式,主要表現之一是針對中外傳統經典概念、范疇,以及中外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給予挪用、戲仿、整容與篡改。在視覺藝術的范圍內,對經典概念和圖像的重新理解與改變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后現代方式最顯著的體現。所以,這次展覽匯集了中國當代藝術中54位藝術家通過利用后現代的方式,對以往經典概念和作品進行整容與篡改的90件作品,包括繪畫、攝影、雕塑、裝置等,從而使這次展覽成為既呈現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變化中對經典的態度與立場,也延展了所謂經典的不確定性狀態。
這些作品在視覺圖像資源的利用與態度方式上有著幾個不同的特征。一是根據古典大師的某一幅作品,或傳統經典符號的直接臨摹、翻制到作品之中。二是探討公共圖像與架上繪畫之間的轉換關系問題,他們對感興趣的歷史圖像等作品在資源利用上,并不作過多的似乎已成定論的歷史價值判斷,只是基于視覺的因素,將歷史理解為一種或多種影像,并把歷史與歷史事件轉換成照片、文件、檔案形式。三是在復制與挪用中進行替換、抽離、戲仿、篡改,這是許多藝術家最慣用的手段之一,其中包括結構性篡改與變形、抽離與置換,以及在置換中的滑稽性戲仿等。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超文本拼貼、置換、戲仿的效果。
每件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針對性和多種寓意。藝術家們通過個人與傳統經典、與歷史本身之間的多重關系來展示對傳統與現代、與當下與未來,以及歷史的不確定性和多重意義的思考和認知。把中外美術史的經典作品真實或虛構地并置在一起,既是他們對繪畫本身的實驗,也是他們對傳統經典的一種態度和方式。讓熟悉的圖像陌生化,以控制觀者的期待,讓觀者體味新模式和新視角所產生的驚喜,以及擺脫經典規則后的自由。使觀者在開始審視作品時就意識到,他們將要閱讀的文本已不是傳統意義的經典之作,而是經過整容后的“新”歷史的視覺圖像,其視覺文本已經深深地刻下了藝術家們個人創作的烙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