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古老的太古倉碼頭將改建成集港口歷史展覽、市民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商業為一體的城市濱水開放空間和新型體驗式商業文化景區,目前,碼頭的環島路已經開始動工,革新路124號地址也將申請改名為“太古倉碼頭”。
太古倉的紅線范圍(包括水域)總面積是7.12公頃,其中碼頭區陸地面積5.25公頃,規劃范圍內包括碼頭區沿江3個丁字碼頭棧橋和8個倉庫、堆場、保稅倉、廣州港集團辦公區辦公樓若干、廣州海關辦公樓等建筑和場地設施。
未來設想中,8個完整的倉庫,其三分之二將引入創意產業的業態,主要是一些藝術設計、IT產業的工作室。另外,他們還將保留3號倉庫,做一些動態的活動場所,例如前衛、名牌的服裝SHOW展示,或者是一些小型話劇、舞臺劇的演出,觀眾和演員可以近距離接觸,做好互動。
太古倉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海上絲路,明清十三行時期,是中國首次引入外資的歷史見證。大約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太古倉已經日漸成形,大量的貨物進出引來了眾多碼頭工人以此為生。
而太古倉最威水的時候,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當時廣州有4個作業區,河南、芳村、新豐和東豐,而太古倉由于擁有東南亞、香港、海南和北方沿海的航線而成為當時廣州港的樞紐碼頭,糧食、糖、水泥等大批的雜貨從各地先集中到廣州再發到其他地方,相當鼎盛。
隨著現代運輸方式的轉變,海上運輸船舶越來越大型化,對于碼頭的水深和設備要求越來越高,廣州港的貨物運輸逐漸東移,太古倉的貨物吞吐量日漸衰落。工業大道一片由原先的工廠區日漸轉化為居住區,太古倉不得不面臨著轉型。
“798”模式在全國復制
西安“798”:
位于紡織城西街238號,即原來的西北第一印染廠。今年年初,西安多位藝術家進駐,聲稱要建成西部、中國乃至亞洲的另一間藝術工廠。十多位藝術家把2000平方米的大車間隔成若干個空間,簡單裝修,然后在大門口掛上一塊“紡織城藝術車間”的牌子。這里后來被稱作A區,也有人戲稱它是“一號坑”。國際知名的華人建筑師、美國南加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馬清運,則把緊鄰的另一間上千平方米的廠房,改造成西安現代藝術中心。
沈陽的798——“工人村生活館”
沈陽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素有“共和國裝備部”之美稱。當時工人的生活狀態也是工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是始建于1952年9月的鐵西區“工人村”。
當時根據毛主席“在提高生產的基礎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沈陽市投資1200萬元開始了“工人村”住宅的建設。建成143棟起脊悶頂式蘇式風格建筑,是新中國最早、也是最大的工人居住聚集區。進入新世紀后,按照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從2003年開始區政府對“工人村”的危險房居住區進行大面積拆遷改造。區政府決定保留位于該區黃金地段上的沈陽鑄造廠翻砂車間,在老住宅、老企業廠區基礎上籌建4個博物館,留住工人生產、生活的舊日時光。
“工人村生活館”則由7棟三層蘇式紅磚建筑圍合而成。館內恢復了當時的“大合社”、糧站、郵局、抗大小學、幼兒園等原貌,特別是復原了不同年代13戶家庭真實的生活場景,其中5000余件老擺設、老物件、老照片、老票據等都是退休老人捐贈的。退休工人楊連廣就是原生態家庭之一。他家把毛主席像掛在屋中央的墻上。將她90歲的婆婆用小布頭拼的床單、縫紉機“蒙子”擺放在非常搶眼的位置。
北京現代藝術地標一覽
和798一樣,北京近年來涌現了一系列現代藝術地標,如就在798旁邊的751廠、位于北京通州宋莊畫家村和昌平的“長城腳下的公社”。
798旁邊的751:今年在798工廠東北部廠區(原751廠)剛剛成立的“北京時尚設計廣場”,與798藝術區僅一墻之隔。在這個過去被稱為751廠的正東電子動力集團的工業廠區內,記憶留存的符號無處不在。它完整地保留著兩座近70米高的螺旋式大型煤氣儲罐。
宋莊畫家村:今年6月,中國當代藝術博物館在有“畫家村”之稱的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原創藝術博展中心奠基。位于京郊潮白河與溫榆河之間的宋莊,是最近十幾年來逐漸形成的藝術家聚集地,目前已有兩千多位藝術家在此建立了工作室,同時擁有多家美術館、藝術館、畫廊,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原創基地,并于2003年12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
長城腳下的公社:長城腳下的公社被稱為一組在創意中結合美學理念和濃厚亞洲個性的完美建筑。位于昌平區北部山區水關長城腳下,總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曾榮獲2002年威尼斯雙年展“建筑藝術推動大獎”,2005年被美國《商業周刊》列為“中國新十大建筑奇跡”之首,其模型已被法國蓬皮杜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