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4日,由策展人舒陽策劃的“萬壽寺現場——國際現場藝術計劃”在中國吉林省長春萬壽寺實施。“萬壽寺現場”是一個國際現場藝術實施計劃,特為2008年8月24日長春萬壽寺大雄寶殿上梁法會而作。“萬壽寺現場”包括行為藝術、現場繪畫、聲音藝術等不同的現場藝術形式,是國內首次在佛教寺院內舉行的國際當代藝術活動,旨在體現佛教的“大愛”與“慈悲”(萬壽寺住持釋照睿法師語),邀請在場佛教僧眾信徒積極參與活動。
在活動現場,藝術家伊瑞(捷克)、吉瑞(捷克)、貢斌(北京)、林其蔚(臺灣)、白崇民(北京)各自完成了自己的藝術方案。
伊瑞方案:《現場繪畫》
站在大幅的宣紙上,用水墨現場畫一朵百合花,感受禪意。
吉瑞方案:《打坐》
身穿國際商業品牌組成的外衣在大雄寶殿前的臺階上打坐40分鐘。
貢斌方案:《萬壽寺彩虹》
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基礎高臺四周張貼貴州省織金縣山區貧困小學生和萬壽寺所有僧眾的夢想圖片。在法會當天邀請所有現場信眾畫彩虹寫出自己的夢想進行張貼。將現場發售的萬壽寺僧眾夢想明信片銷售收入全部捐給貴州織金縣山區貧困小學建設食堂和活動室。
林其蔚方案:《音腸——以聲因為媒介之社會測量計劃》
一條長長的導帶將觀眾群分割為螺旋形,觀眾在未經告知游戲規則的狀況下,隨著前人的示范,由內圈向外,自左而右地傳送著帶子,觀眾們各隨其意地或誦或唱出其上不具意義之字母或音節組合。在眾人重迭反復的朗讀下,形成了轟轟然的音團:此一音團由弱而強,緩慢、有機、不間斷地持續發展著。
白崇民方案:手戴有尖刺的戒指在現場隨機選擇觀眾與其握手,看觀眾在受到刺激時的第一反應。
對于此次藝術計劃的實施,策展人舒陽表示作為國內首次在佛教寺院內實施的行為展演,雖然在實施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結果還是很讓人滿意的。萬壽寺住持釋照睿法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在寺院內進行的行為藝術展演活動體現了藝術家對“美”的追求也契合了佛家追求“真、善”的宗旨,據自己了解現在的行為藝術表演中不乏極端的表現形式,但是任何事物的兩面性也使我們不能片面否定行為藝術活動,像此次藝術計劃的實施就很成功。
據悉,此次活動的協調人、著名導演楊荔鈉女士將以萬壽寺的重建為素材拍攝一部紀錄片,此次藝術計劃作為重建中的重要活動之一將成為紀錄片的亮點之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