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倉庫式展示廳給人一種寬敞、隨意、又存有歷史遺跡感的心情
借著奧運,炎熱的上海仍舊迎來一撥撥海外游客。除了外灘、城隍廟,在他們的旅行地圖上,有一個國人沒想到的必去之地:位于上海莫干山路的M50創意園區,甚至有人是為了它專門來一趟上海。作為改革開放30年來藝術領域重要的新生事物,今天,讓我們用游人的眼光重新審視與思索M50效應。
沒有圍墻的藝術堡壘
M50真正為尋常人所知是在2005年4月,它正式被掛牌為創意產業園區。在此之前,人們更多地把它看成一個工業園區。或許正是因為有了近5年的醞釀,M50比起很多一蹴而就的創意產業園區,生命力始終最頑強。
站在改革開放30年的高度來看,M50的意義究竟在何處?恐怕太多了,但最重要的,在筆者看來,這塊新的地方讓藝術家們不論地位、不分輩份地共同擁有了一片自由土地。他們在此暢快地思考、交流、創作,各自圈地,卻又相互往來。
對于非藝術從業者來說,M50的珍貴之處在于,在此之前,畫室(工作室)是一個多么私人和隱秘的地方,就連參觀門票都沒得買,可M50實現了這個可能。尤其對于藝術學院的學生來說,踏入某位知名畫家的工作室,或許會改變他(她)的一生。
富有之后的藝術批判
出名,自然會引得話題無數。坊間流傳著許多M50里故事,其中不乏一夜暴富的版本,阿瑪尼曾想要入駐也確有其事。一個畫家的存款后面多了好幾個零,當然也是頗有爭議的事件。于是批評來了,M50的曝光率越來越高,藝術的透明度還給藝術本身的,除了名譽還有批判。
但批判之于藝術來說,何嘗不是件好事?批判與反批判的周旋,大大刺激了藝術家思維能力。改革開放所追求的自由寬松氛圍,M50雖不能說典范,但作為七十多個創意園區的老大哥,人人心向往之。
為什么M50會在國外游客中聲名鵲起,這和國外創意園區有多年發展歷史分不開。而久居上海的國外藝術愛好者,得知有這么一塊地方時欣喜不已。各方的力量自發地聚集起來,發展它、維護它,身在其中的藝術家甚至動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守護這片土地。
不敢想象它突然消失
圈子里有名的香格納畫廊,老板是第一個入駐M50的外國人:何浦林。8月,正是他一年一度的假期,可我們仍在香格納寬敞的展廳里看到了他的身影。“剛回去過幾天,但已經趕回來了。”快7年了,他已經習慣在這一方裝滿中國當代藝術的小天地。
與何浦林合作的都是中國藝術家,改革開放30年來,何浦林深深著迷中國藝術迸發的新思路。中西方藝術的交融與碰撞,比起在美術館,M50里的這一幕幕火花不落痕跡。“我已經很習慣這兒了,沒法想象這里消失了會怎么樣。”當被問及假如M50消失了會怎么樣,何浦林自顧自地搖頭,又加了一句:“根本不敢想。”
對M50的前途,何浦林有著自己的擔憂:“我從不想這里會消失掉,那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我只是擔憂這兒會不會像國外的有些soho一樣,隨著它的出名房價抬高,會間接逼走藝術家。但就算這樣,也不會妨礙它推動城市創意產業的發展。”
擠不進只能細細周游
在上海的地圖上,M50早就成了旅游地標。不過M50負責人金偉東卻并不“以此為榮”,在他看來藝術園區不是大眾消費地,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欣賞。藝術家的態度大都和他一樣,不過這并不妨礙越來越多的游客到來。甚至不乏一下飛機就直奔M50的人,現在想入駐的人總是失望而歸,M50已經濟濟一堂,換句話說“滿房了”,只好依依不舍地細細周游。
Christy便是其中一個,因為朋友一年前入駐M50,他便一直很想跟他做“室友”,“沒想到M50的人氣這么高,聽說有很多有名的畫家在其中,很驚訝。”來自美國的Christy說,國外有很多的創意園區要么全部是有名的畫家,要么全部是些無名英雄,像M50這樣兼容性如此強大的創意園區實在少見。“聽說這兒是很多藝術家自發入駐形成的,我想它的生命力會很強。我們為它而來。”
總結段
如今的M50甚至還用了自己的園歌,并且每年都征集最佳創意,去年的那首是昆曲和RAP的結合;而年度大學生評選大賽更是激發了無數藝術系學生的創意和熱情,一顆顆藝術新星脫穎而出;最近,他們又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合作,腳本已經進入了最后的審核,不久,我們便將看到演員們在舞臺上演繹M50的故事。
形象、有趣而又生動的裝置、雕塑作品到處可見
一個角度產生一幅完美的構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