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市民認為,西安的文物保護成就有目共睹,但對豎立在街頭的公共藝術品的保護似乎成為古城的一塊“短板”。
“地上兵馬俑”身首異處
可惜!
在古城內游覽,書院門西口豎立的那排拴馬樁人物頭像造型特異,就像不同時代的古人跨過時空,站在門口微笑著歡迎遠道而來的貴客。
據了解,我省的拴馬樁因其千姿百態、形象生動、風格獨特的雕刻藝術而被譽為“地上兵馬俑”、“百姓門前的華表”,也成為西安的一個文化符號,為西安平添了很多韻味。
斷成三截的拴馬樁屬人獅拴馬樁,一個頭戴精美發箍的胡人端坐在蹲著的獅子上,獅子扭頭仰視、動中有靜,人物表情和祥慈善、沉靜安逸,顯得栩栩如生。“頭天晚上還好端端立在這里,早晨一起床,竟然斷成三截,雕塑和石柱徹底斷裂,太可惜了!”附近居民一個勁兒念叨“太可惜”。
圍觀市民推測,拴馬樁倒掉有三種可能,一是被人推倒,但沒有證據;二是被車撞倒,石樁上卻沒有撞擊痕跡;最后是前段時間地震時被損害、前晚終于倒掉——問題是,如果余震能把拴馬樁震為三截,旁邊的古塔估計現在也成了殘磚碎瓦。
南大街派出所一王姓民警現場勘查時說,附近人流量大,現場沒有保護,目前還無法斷定拴馬樁是怎么倒的,需進一步調查。18日下午,書院門管理辦將這根斷了的拴馬樁暫時抬到附近小學,表示要進行修復;但截至21日下午,拴馬樁被扔在學校墻角仍無人問津。
公共藝術品頻遭“黑手”
可憐!
豎立在街頭的傳統雕塑和公共藝術品似乎很容易“受傷”,要么被惡意推倒,要么被市民“拿去”一些構件,或者騎在上面肆意“蹂躪”拍照。省雕塑院院長張琨稱,文物、民間藝術品和當代藝術品放置在公共空間里,就是屬于大家共有的,應該得到大家共同的保護,不能隨意刻畫、攀爬、拆卸、損壞。
據了解,除了對一些沒有公德心的市民進行道德譴責或者管理處罰,目前西安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公共藝術品的保護條例,導致對一些藝術品損毀事件處罰較輕,或者追查乏力。
“希望西安在保護文物的同時,也加強對這些傳統雕塑和公共藝術品的保護,現在街頭、廣場上的藝術品越來越多,相應的法規條例和制度建設也應跟上,使其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張琨建議,應有專門部門負責,有人員保證和經費保證,有明確的責權范圍和專門的維護人才。他介紹,在國外,大多有專門的部門負責對公共藝術品的維護,例如定時清除灰塵、鳥糞,適當涂刷保護層等。
此處拴馬樁多屬明清藝術品
應保護!
張琨稱,目前文化藝術界非常重視對拴馬樁的收藏和保護,一根精品拴馬樁市場價格大概在兩三萬元,普通的大概在一萬元,好一些的復制品也得幾千元。“根據照片推測,被推倒的這個拴馬樁屬于后來的復制品,但已有些年頭,雕刻很精美,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張琨看了記者帶去的書院門西口那排拴馬樁的照片后分析,被推倒的大概屬于復制品,但其余拴馬樁大多都是明清時期的藝術品,均有仿唐風格,屬于拴馬樁里的精品,應加強保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