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古城為何要修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山聚仙乃奇,海藏龍而神,關踞險為雄”,以山、海、關三字取名的地方不計其數。但山海關卻是國內唯一一個以三個字合并命名的地方。該地北依燕山,南襟渤海,緊扼東北、華北交通咽喉,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京畿要地。1381年(明洪武14年),大將軍徐達受命建關設衛,在山海之間構筑長城,故名山海關。
山海關是中國歷史的見證。屈指算來,山海關迄今已有627年歷史,這里曾發生過撼人心魄的李自成與吳三桂的“甲申”石河大戰,引發了明清政權的更替;八國聯軍入侵山海關火燒老龍頭,刻下恥辱的印跡;直奉軍閥山海關混戰,曾影響世界軍事格局;日寇入侵山海關,中國軍民打響長城抗戰第一槍……乃至現在站在古城下,仰望“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猶使人感覺到距離歷史是如此之近。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山海關是長城文化的集萃。山海關以長城為主線,南起老龍頭、北至九門口,全長26公里的長城線上,分布有129座城堡、關隘、敵臺、城臺、烽火臺、墩臺等遺存。歷史上以關城為核心,東西建有羅城,南北設有翼城,狀如大鵬展翅。形成前拱后衛、左輔右弼的防御格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我國著名的長城專家和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評價:“山海關長城是萬里長城最精粹的地段。”
山海關古城現存關城和東羅城。關城有四座城門,為大家所熟知的“天下第一關”即指山海關東門——鎮東門。鎮東門外延伸而出用以加強防衛的城圈則為東羅城。600多年間,由于頻經戰亂、風剝雨蝕、人為毀壞以及日常維護不足,至本世紀初,山海關古城損壞嚴重,除了城東墻“天下第一關”至靖邊樓段經多番修葺保存尚好,大部分的城墻,已是滿目瘡痍、殘垣薄壁,墻體出現大面積倒塌,未塌毀的城墻亦有很多地方出現了結構性的墻體變形,絕大部分墻面被風化剝落,昔日“五馬并行、壁壘森嚴”的盛況蕩然無存,反而隨處可見“此地危險請勿靠近”等警示性標牌。古城內部更是破敗不堪:1.5平方公里的小城,建筑密度高達65%,街道陰仄狹窄。公共設施十分落后,道路完好率不到8%,污水管線分布率只有12%,集中供熱率僅為3.4%。一些居民任意改造古院落和古建筑的結構和布局,很多古建已經瀕危,危舊房屋超過40%。臨街商鋪更是雜亂無章,不僅破壞了古城風貌,而且有礙觀瞻。
山海關古城保護與開發刻不容緩!
延續600年古城文化信息
“修復山海關古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完整地保護延續了600多年的古城歷史文化信息,讓每一座城樓、每一段城墻、每一座四合院乃至每一塊磚瓦都能夠清晰地向人們訴說古老的往事。”河北省文化廳廳長馮韶慧介紹說,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及山海關區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03年12月,作為“河北省一號文化工程”的山海關古城保護開發項目正式啟動。
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秦皇島市成立了山海關古城保護開發指揮部。時任山海關區委書記,現為秦皇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的時曉峰說起這項工作時感觸頗深:“我們聘請了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和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的相關專家聯合編制了《山海關關城文物古跡保護規劃》、《山海關歷史名城保護規劃》和《山海關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三大規劃保證了古城保護與開發工作科學有序高效運行。”
古城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弼祥告訴記者:“三大規劃為我們整個保護開發工程劃好了紅線,我們必須嚴格遵守!”他介紹說,在文物古跡保護詳細規劃中,不僅國家、省、市、區級文保單位有著明確而詳盡的資料,就連散落于城中的112處四合院民居也都一一作了保護規劃。依據規劃,我們把城內現存建筑物按價值高低分為修繕、改善、保留、整飭、更新、拆除五種。對于復建的鐘鼓樓、五道牌坊、三座城樓等建筑,也依據原物初建時的形制、風格、材料、工藝等給予最近乎原貌的恢復。
山海關古城保護開發工作引起了中央領導和有關部委的高度重視,2006年4月,中宣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聯合赴山海關調研,決定將山海關長城保護工程納入國家實施長城保護工程的首批項目,投資2億元,修復包括關城四面城墻及東羅城三面城墻在內的6000延長米古城墻,這是國家長城保護工程中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由河北省負責組織實施。針對山海關關城和東羅城保存現狀及文物主體的特點,憑借過去設計修復布達拉宮、薩迦寺等文物工程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很快編制完成工程方案,并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
“雖然我們有著修復古建的經驗,但山海關古城墻體修復是個復雜的過程,設計施工期間,我們得到了國家文物局領導和專家的大力支持,羅哲文、張之平等知名專家總是有求必應,多次親臨現場解決問題。”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據了解,山海關城墻歷史上曾多次修繕,也多次局部倒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土質問題。因此,這次長城保護工程,對土質提出很高的要求。經過測試,山海關周圍沒有符合要求的粉質黏土。為了尋找這種粉質黏土,河北省文物局的專家反復考察比對,最后決定選用遼寧的粉質黏土。“黏土太好了也麻煩,施工時正值暑期,這種土黏性特別強,遇上雨水便成一鍋粥,天晴干燥后又堅硬如石。我們請來地質專家、巖土專家和文保專家會商解決方案,在這種黏土中添加其他材料,同時改進夯筑方法,終于提高了質量,加快了夯土速度。”河北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劉智敏說。
在工程建設的關鍵階段,來自全國各地的4000多名古建施工人員會戰山海關,工程項目辦的專家常常白天研究技術方案,加強施工管理,晚上進料車開進工地,又加班加點逐車檢查黏土等建材的質量。“那些日子,專家們累得又黑又瘦。”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郭瑞海回憶說,“我們在砌補風蝕脫落的城墻時,只要能‘單磚替補’,加固保存,就絕不成片更換,為的是讓飽經滄桑的長城傳達更多的文化信息。”郭瑞海告訴記者,這次保護工程,共有山西、天津及河北定州、撫寧等地10多家古磚生產廠家,嚴格按照省文物局的技術要求,提供了800多萬塊各種規格的長城磚。“漫步在城墻上,你會注意到,多種形制的長城磚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長城狀況。”
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在山海關古城6000米城墻修復過程中,所有施工人員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做好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和驗收工作。工程竣工后,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長舒了一口氣,所有施工人員用心血和汗水澆鑄起新的古城,給了各界人士一個負責任的交待。
古城保護的示范意義
修復完成后的古城,一派祥和景象。古城內,明清風格仿古建筑錯落有致,以鐘鼓樓為中心,沿東西南北四條大街整齊排列,古詩謠傳唱的“十人同行,五馬并騎”的壯觀景象似乎就在眼前。佇立在城樓上,古城的整體格局、街道脈絡清晰可見,城樓之間可以“對視”。專家們一致稱贊,古城的風貌格局能夠保護控制到這種程度,在國內的眾多古城中也屬難得一見。
對此,羅哲文評價說:古城保護開發使山海關這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地“三頂桂冠”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竣工儀式上指出,山海關長城保護工程是國家實施長城保護工程的首批項目,是一次文物保護的大會戰,北京、山西、山東、福建、遼寧等省市10余支專業隊伍,參與了山海關長城保護工程的設計、施工、質量監督和監理工作。工程的開展嚴格遵循《文物保護法》,是建國以來長城保護工程的典范,也是對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具體實踐。山海關長城保護工程得到財政部的支持,得到河北省、秦皇島市和山海關區等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它凝聚的精神力量及其高質量的管理、施工水平等都值得借鑒。
采訪中記者得知,古城保護開發工程也是一次關城文物古跡的全面發掘、普查和清理的過程。在第一關甕城、東羅城服遠門、三清觀、總兵府等遺跡、遺址的修復、清理和發掘過程中,一批諸如石碑、石像、鐵炮、古井等文物、古跡先后出土面世,使得古城山海關的歷史文化信息更加豐富完整。同時,山海關還啟動了“古城記憶工程”,專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委員會,負責搜集整理長城歷史文化、民間傳說故事、軍禮大典、地方民間文化、風土人情、店鋪字號、風味小吃、散文詩詞等方面的資料,建立了一套以影像和文字資料為主的完整檔案,從而使古城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
山海關古城保護開發過程中還首次應用了“激光雷達測繪系統”等先進技術,對山海關古城墻進行空中與地面相結合的測繪。竣工后,文物部門還在城墻內部安裝了先進的監測儀器,監測修繕后墻體的各種微小變化,形成統一的數據,為今后其他區域內長城的修復提供重要參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