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岱山
孫士嫻(以下簡稱孫):從什么時候開始畫畫的?是不是受家庭背景影響?
王岱山(以下簡稱王):從小開始畫畫的,就是從小喜歡,就記得小時侯在院子里用樹枝在土地上畫,后來我媽就找朋友教我畫畫。那時侯也是瞎畫,直到考學接受比較正規的訓練。家里面也沒有從事關于美術這方面的。
孫:剛開始畫畫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要做一個職業藝術家?
王:職業藝術家在我99年上湖北美院的時候還是很邊緣的。那時候意識也比較模糊,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干什么,只是悶頭畫,直到研究生畢業的時候,趕上了現在這種比較好的環境,現在市場也比較好,所以也有了這個機會。
孫:現在當藝術家的感覺怎么樣?
王:藝術家就是比較自由,但是藝術家也是挺辛苦的。有時候也比較羨慕正常上班的人在做完自己的事情后就能徹底的放松,但藝術家就是得不停的思考,經常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孫:你平常創作來源于什么?看你的作品經常畫的是生活周邊的東西。
王:還是來源于生活,從生活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當時在清華美院的時候跟幾個同學合租了一套房子,基本上我畫的就是那個生活的狀態,還有生活空間里的東西。而且我覺的我個人對時尚和潮流不是太敏感,不會去刻意追逐那些東西。
孫:現在還住在那個小房子里嗎?
王:現在大了點。
孫:你的畫感覺比較注重寫實,有沒有試著加入更多想象的元素。
王:我的畫是想給人更多想象的空間,還在嘗試。
孫:你通過畫面所想表達什么?
王:就是我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吧,像生活日記似的。
孫:你是81年出生的,現在一說到這就是會被貼上“80后”的標簽,就你來說愿意別人稱你為“80后”嗎?
王:所謂的“80后”“70后”是批評家們的稱呼,跟年齡沒有太大的關系。
王:那你看我的畫是什么感覺?
孫:我覺的還是有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印記的。因為我們這代人并沒有經過重大的歷史事件和社會變革,所以不會有太多關于歷史或社會的題材的描繪,更多的關注于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和個人的生活空間,所以經常作品里會出現一些個人化的事物乃至生活中比較私密的場景,還是很時代分不開的。
孫:嘗試過別的媒介表達方式嗎?
王:目前沒有,但以后可能會,不能把自己局限在一個范圍里。
孫:之前辦過展覽嗎?
王:去年8月份辦過的一個“景物和人物——第一回展”,然后就是這個“第二回展”。
孫:你現在的畫跟以前的相比就沒有之前畫面中作為主體的人的存在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王:本來就是比較日常的一個場景,有了人物之后就更加的生活化,之后的一些畫面中就試著畫一些沒有人或只出現一些物品,這樣可以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這些都只是一些嘗試。
孫:之前還畫過一些單個細小的物品。
王:這是一組小畫,尺寸不一,有30多張,平時畫大畫畫累了,調節一下。畫隨意的小畫比較輕松,狀態也很放松。
孫:如果你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那你的畫是不是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王:也許吧,還是跟性格有關,根上的東西不會有太大變化的。
孫:那你的性格是不是比較自閉?
王:我的性格不是很開放,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會說話。從小表達能力就不是很強。平時跟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也是他們說的比較多。
孫:那跟現在的畫廊是怎么合作的?他們怎么發現了你?
王:就是簽約。在我和肖芳凱做的“景物和人物——第一回展”之后就跟這個畫廊簽約了。
孫:那你現在畫畫也是有了一定的收入。如果說在不能保障自己的基本生存的情況下,你還會去畫畫嗎?會 不會考慮一些商業上的結合?
王:我想我還是會畫,但是如果把畫畫變成一種純粹商業的東西,我寧愿不畫,比如說去上班或代課也可以讓自己生存下去,我覺得畫畫還是一件比較個人的、單純的事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