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是一本打開的大書,學院文化則是這部煌煌巨著中一篇大文章。這里有主流藝術創作語境與多元藝術思潮的交匯碰撞,有長期構建的傳統價值取向和凸顯當代精神的藝術創新觀念的砥礪沖突。而以當代藝術作為切入口,與學院文化發生關聯,實不失為一種極具創新意味和機敏睿智的呈現方式,據此無疑可以書寫出精彩奪目的篇章——正如這次展覽為我們所展示的那樣。
參加這次展覽的藝術家幾乎清一色科班出身,他們都有著正統學院派嚴謹扎實的深厚功底、精致嫻熟的畫室技術和富有文化涵養的審美情致,在他們面前現成鋪設著一條繁花似錦的藝術坦途。但是,他們生就不是容易自我滿足,而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當學院派的主流創作狀態出現了某種保守、陳舊、媚俗傾向而逐漸失卻創造性和想象力時,他們便毅然決然地突圍而出,自覺地淡化身上所固有的學院派色彩,強化創新意識,重新審視自己的藝術定位和創作方向,開始在各自的創作架構中注入當代藝術精神,開拓全新的藝術領域。這需要勇氣,也需要睿智。
對于當代藝術,時下有著太多的紛爭與歧義。其實,每一個時代都會有符合自己需要的藝術;當然,產生于當下的藝術并非都是時代所需要的藝術。有人說沒有觀念便沒有當代藝術。其實,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所謂“藝術是一種觀念”,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只是有意識地與傳統拉開距離,結合了語言學、符號學和結構主義等等文化元素,并沒有太過深奧玄虛之處。值得關注的,倒是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最早起源,首先是從被當時法國學院派排斥在外的印象派引起軒然大波開始,到塞尚的有意識的實驗繪畫,經野獸派、立體主義、抽象主義這一路發展下來的,而曾幾何時這些又最終為學院所接納而成為今天的經典。中國藝術的學院文化是否也正在沿著這條路蹣跚前行呢?這確是堪可玩味的。
但是,正如一個人不可能淌入兩條相同的河流,歷史是無法完全重演的——因為時代變了,圍繞著歷史事件的所有條件也都發生了變化。當年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家將學院作為與之對立的參照物,而在如今中國的當代藝術,在相當程度上,是有意無意地將學院當作從中脫穎而出、向現代主義藝術轉換的出發地的。傳統可能成為包袱,也可能是一個重新出發的階梯。或許正是因為有著學院的這一特殊身份,外部世界才給予他們的藝術以種種可能。正如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巴塞利茲所說,他的學院出身使他在藝術創作上得以“引發出迷惑和震撼,表現出一種挑戰的姿態”,可見創新未必無根。但是如果沒有他們自身的不倦創新與探索,也仍然無法創造出具有當代藝術精神的不衰的神奇。所謂藝術精神的當代轉換,不僅源于對于當代外部世界的關注和敏銳捕捉,更有賴于他們能夠有意識地將自己前突至當代藝術的前沿,袒露胸襟,接納西方現代、后現代藝術多元雜陳的八方來風,在長期艱苦的探索中致力于與中國文化精神的對接和融合。這也正是通過這次展覽能夠得到的最強烈的感受。
如果將當代藝術置于中國這一特定的地域概念中,它或許要承載過于沉重的負荷。這意味著前瞻性的思想觀念,實驗性的語言表述,以及對于藝術和社會各領域的理想主義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建設的情感投入等等。但所有這一切都必須回到視覺,通過作品來得以呈現,讓作品成為表達當代文化意識和審美價值判斷的新載體,而不是游離在藝術本體之外的空泛虛無的觀念。所謂“回到視覺”,在繪畫樣式上就是回到“架上”,而在藝術本質上,也就是回到目光所及之處,回到視覺主體和視覺對象,回到自然的本質,而視覺的焦點則始終指向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只是這種真實性,不是客體的再現,而是主觀的表現;不但是“在者”,而且是“存在”,它是一個被內心體驗過的世界,同時又確是一個外部的世界。在與物象的直接面對中,是摒棄了除對象本體之外的所有既定觀念,去接近、捕捉和發現被內心體驗到的純意識世界中最本質的所在。這是不是也就是我們所期待的、真正意義上的當代藝術的本質呢?!
當代藝術是在當下發生的藝術,但它與時髦無關,它不應是一種轉瞬即逝的時尚,而是有朝一日或許便會成為具有永久審美價值的經典。普遍認為當代藝術是一種精英藝術,屬于超前性的當代文化范疇,殊不知只要當代藝術家們自身沒有疏離大眾的主觀,那么它所提供的視覺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樣能夠實現與大眾接受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雖然這需要通過艱苦的努力,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審美活動手段和平臺,但這種可能性卻是切切實實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來看,這次展覽更作為一個事件而超越了自身,在當代文化精神的層面上有所建樹。
海上學院文化——2008當代藝術展于8月16日至9月26日在上海99藝術中心舉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