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就像那件名為“囧然不同”的作品在一種取巧的姿態下所達到的膚淺效果一樣,事與愿違,參展作品的蕪雜與質量的參差不齊,只能讓展覽達到一種“窘然不同”的效果。
正在低谷中徘徊的多倫現代美術館,這兩年官方色彩日益顯著。在8 月8日-24日推出的“第三屆多倫青年美術大展”中,他們把眼光對準了國內一些藝術院校的新近畢業生。不過,當你進入展覽現場,就會發現,與前兩屆青年大展求新求變、大膽出位的策劃相比,這次展覽的主旨過于模糊不清了。
或者更準確地說,這個展覽更像是過去國內諸多二三流展覽的大拼盤,實在無法看出策劃者在藝術上有什么鑒賞力和清晰的思路。用一個展覽的機會,換來一批毛頭年輕人參與,既省錢,又能免費收藏一批作品,這樣的意圖實在是“兩全其美”,但對于一個美術館來說,不能不說是非常危險的。
據本次展覽的特邀顧問、某位博士解釋說:“"囧"是古老的象形文字,而現在重新在年輕人中間流行開來,成為熱門的網絡用語。因此,把青年大展的主題和"囧"聯系起來,就是想給熱愛藝術的年輕人一個"表達"的機會。
多倫現代美術館建館5 年,也目睹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最迅猛的5年。在這5年中,藝術市場的成熟和技術的發展把中國當代藝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我們卻可能因此忽略了藝術的原生形態。希望通過這次展覽,通過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學術界和藝術家都能尋找到新的突破口。”
聽起來頗有道理,然而,事實上的情況并非如此。首先,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目前并沒有出現。其次,所謂“技術的發展”,在藝術領域只能算是個很含糊的說法,而不是什么公認的事實。對照這樣一種曖昧不清的“學術觀點”,再聯想一下這個美術館頻繁出現租場地的事實,人們很難想象,它還有多少資本去談什么“新的突破”?而這樣的問題,其實也是國內目前很多公立美術館的普遍問題,甚至有成為“潛規則”的趨勢。
參加這次展覽的藝術家,都是在2007、2008年畢業或即將在2009年畢業的一些美術院校的年輕人。入選的作品包括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媒體藝術、網絡藝術以及其它多元化的當代藝術樣式。用策展人的話來說,就是“作品不一定要多復雜、多深刻,但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趣,讓人耳目一新。”
但事實上我們在現場看到的,卻沒有多少有趣的作品,也沒有多少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年輕不是理由,作品可以不夠成熟,不夠完善,但不能沒有想法,不能沒有讓人為之一動的“創意”。如果把網絡文化中的輕浮隨便當成有趣來加以關注和提倡,那么人們能看到的,就只會是一些可有可無的“作品”。
近一年來,多倫美術館經歷多次人事動蕩之后,不能不說,它已與建館之初的構想越來越遠了。對于這家曾在國內外產生過相當影響的美術館,目前的狀況無疑是非常可惜的。
由此再聯想到一些同類型的美術館的現狀,不能不讓人對國內美術館的“生態”萌生出更多的憂慮。現實告訴我們,未來遠沒有某些人描述的那樣樂觀,“窘”境就在眼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