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京2008奧林匹克運動會
為趕北京奧運的快車,今年的北京藝術圈可謂八仙過海,各有奇招。據不完全統計,早在8月8日奧運開幕的前一個周末,北京境內一下子突然開幕的展覽將近40多個,遍及798、草場地、酒廠、宋莊及城中心等城郊城里所有藝術區。在奧運開幕之后一周,也就是上周末(8月16日),北京藝術區又有近20個展覽趕著開幕。遺憾的是,這么多展覽非要趕在奧運期間扎堆,只好比舊時代逢年過節時候的菜農趕集,圖的是人多好賣菜,并不在意菜的成色品相。在這許多閃爍著“奧運”字眼的藝術作品和展覽中,與盛大的“奧運”搭得上干系的,可以說寥寥無幾,更別說與崇高的“奧林匹克精神”扯上關聯了。然而凡事總有例外,而例外總由那些不安分守己又著實狡黠的分子開創。上周六在草場地Boers-Li畫廊開幕的“西京奧林匹克運動會——一個‘西京人’團隊的展覽”,就是在這個非常時期的一個非常展覽。
展覽直接拿奧林匹克運動會開涮。大體內容是,由幾名藝術家組成一個奧林匹克運動員團隊,拿西瓜當足球(Football),用雞蛋作鉛球(Shot Put),把按摩當作拳擊(Boxing),讓小紙人在碗里跳水(Diving),在一個名叫“西京”(Xijing)的城市,分別模擬和表演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的21個競技項目。然后把這幾名藝術家的“競技”行為錄像,把這錄像連同他們的道具一起,擺在一個展廳里展出。
這個別開生面的“奧林匹克運動員團隊”名為“西京人”,成員由中國藝術家陳劭雄、韓國藝術家Gimhongsok(金泓錫)、日本藝術家Tsuyoshi Ozawa及其家人組成。首先“西京”的概念,來自這三位藝術家的虛構。他們的依據是,歷史上韓國的首爾、日本的東京和中國的西安都曾被稱作過“西京”。但是西京在現在只是一個模糊的念頭,它在人們的記憶里已經消失,但在人們的意識中又隱隱約約產生過。藝術家希望虛擬出“西京”這樣一個城市,并虛擬出這個城市里的生活方式,以此形成與現代都市的一種對照,通過這種對照來“填補現實中某些缺憾和感覺中的若有所失”。為了完成對“西京”的想象,這幾位藝術家計劃了一系列項目,“西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其中一個項目的一個章節。在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的同時,“西京人”希望用一種很“西京”的方式來詮釋他們的奧運概念。為舉辦這場“西京”奧運會,“西京人”還專門設計了一套VI系統,從標識、口號、旗幟到服飾,似乎應有盡有。
最后,這個大話版的奧林匹克將于8月29日在草場地結束,并將于今年南京三年展的時候在南京再次上演。在土得掉渣的“反諷”,和被用得發爛了的“解構”之外,我們不妨套用一個略微還剩點時髦氣息的“大話”一詞,來概括這場“西京奧林匹克”。還記得當年徐冰用破布爛磚毛玻璃做的中國山水畫裝置嗎,那不也是對一向被視為中華文化精粹之一的水墨山水畫的一次“大話”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