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鑒定組專家謝稚柳、啟功等正在鑒定古代書畫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傳世書畫由于天災或人為的因素,經歷了無數次的聚散離合,其中大部分就此湮滅失傳,而幸免于難者,在又一次大集中時,就會由公家或私人通過收藏鑒定,著錄造冊,如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宋《圖畫見聞志》、清《國朝畫徵錄》等。至清室編撰的《石渠寶笈》,達到了書畫著錄的高峰,為后世研究書畫的流傳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歷史往往重演,當20世紀80年代,中國書畫歷經“文革”劫難后再次空前聚集時,中國古代書畫巡回鑒定組即告成立。其目的除了對公家所藏古代書畫普查鑒定外,還出書造冊,培養年輕的鑒定人才。為此國家文物局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具權威的書畫鑒定家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劉九庵、楊仁愷、付熹年等組成專家組,謝稚柳、啟功分別為正副組長,文物局謝辰生主導協調小組工作,而專家助手分別由上海、北京、遼寧各派一員,我有幸作為謝稚柳先生助手而自始至終參與其事。
其實就鑒定組而言,時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成立,由北京的張珩、上海的謝稚柳、天津的韓慎先組成,亦稱三人小組,工作始于東北,然而不久因張、韓二位先生先后去世而中止,此后由于種種原因而沒有繼續進行下去。謝稚柳先生所著的《鑒余雜稿》一書中,其中有北行所見書畫錄即記此事。
1983年展開的全國鑒定工作,先暫定三年,始于北京,后由于工作之巨,至1989年才結束,整整七年,1990年又有總結和掃尾之事,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在這八年中,行跡中國二十余省市,過目鑒定歷代書畫達十余萬件,整理出版大型圖目二十余卷,工作浩瀚繁雜可以說是中國書畫鑒定界前所未有的盛舉。作為鑒定組的領軍人物謝稚柳先生此時已步入八十高齡,他如釋重負,不無感嘆地對我說“工作總算圓滿結束,大家很辛苦,都一路平安地走了過來,我真擔心中途出什么差錯”。一席肺腑之言,不禁讓我想起七年前在第一次鑒定組全體會議上啟功先生的發言,他不無詼諧地說“我的年齡雖小于謝、徐,而身體最差,說不定中途就嗚呼哀哉了?!闭f者無意,聽者有心,七八年來謝先生除了專注于工作外,身心所系是可想而知的。
書畫鑒定也是真偽之間肯定與否定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專家們有歡笑,也有爭論,有時甚至到互不相讓的地步,但矛盾并不激化,都屬善意的學術討論,爭執過后一切煙消云散,特別是看到一件珍品時更同聲贊賞,如孩童般手舞足蹈高興不已。至于后來所謂謝、徐失和,大多出于誤會,幾十年在書畫鑒定上所累積的豐富經驗,使他們都煉出一雙火眼金睛。由于鑒定視角的殊別,往往結論相左,對謝先生來說,更多用畫家的眼光,以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相結合,去審視每一幅作品,認為畫家的作品是隨著時間、環境與情緒的不同而趨變,因此必須擴大的去研究,而不是以細枝末節來否定全局。同樣規范于畫家的筆墨風格的徐先生,更注重于考據,把明清許多大家的作品疑為學生所代筆,以致往往稍有變異就不予承認,他的長處是嚴謹而重細節,但也因此有矯枉過正之慮。坊間把謝、徐分別歸納為學術型與技術型,是不無道理的,而二位老先生豐富的實踐經驗,都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八年的鑒定既緊張有序,也讓人陶醉在書畫的汪洋大海中,特別是散于民間、以前不為人所知的稀世珍品被發現。如宋無款《蠶織圖卷》,馬遠的《松壽圖》,祁序的《江山放牧圖》,倪瓚《苔痕樹影圖》,黃公望、王蒙合作山水圖等等,都讓人驚嘆與興奮,看來這就要歸功于文物的藏之于民了,至于八年工作所留給歷史的精神財富就更無法估量了。 勞繼雄
作者簡介
勞繼雄,1972年任職于上海博物館,從事書畫整理、研究和鑒定工作。1979年師從著名畫家和鑒定家謝稚柳先生,1983年隨師參加中國古代書畫巡回鑒定組工作,歷時八年,過目歷代名家書畫達十余萬件,1987年被評為上海博物館副研究員。1990年至今在美國、日本、瑞士及中國各地多次舉辦畫展,發表論著頗多,現為遼寧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特約研究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