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8時,中國,北京,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當那幅唯美的水墨長卷緩緩拉開第29屆奧林匹克盛會的大幕時,世界人民驚呆了!他們沒有想到,古老而又神奇的中國給了他們這么個驚喜。而隨后如詩如畫如歌如夢般的娓娓訴說,讓 “地球村”各個角落里的幾十億人,感受了一個神話般的夜晚。而中國的很多城市更是萬人空巷,徹夜狂歡。
《北京商報》 “中國書畫名人堂”,作為對北京奧運會、對書畫家格外關注的欄目,奧運期間,特開辟了“中國書畫名家談奧運”專版,把書畫名家在奧運期間的感受和所思所想記錄下來,與大家共享。本期邀請的嘉賓是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美國西北大學客座教授、著名田園山水畫家趙準旺和全國政協委員、著名花鳥畫家何水法,其精彩敘述如下:
趙準旺:開幕式70米長卷展現中國畫精髓

趙準旺:1945年生于北京,中國當代著名彩墨畫家、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國西北大學客座教授、美國現代藝術交流學會會長。受業于吳冠中、崔子范先生,曾在江蘇國畫院深造,問學于亞明先生,得其縱橫揮灑之法。

奧運盛典在這里
8月8日的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一直是我關注的重點。我從當晚8時一直看到次日凌晨1時。說實在的,我沒有想到,家門口的盛會會以這樣的方式開始。尤其是當那幅70米的長卷打開的時候,我挺吃驚的。
更為巧妙的是,導演隨后把其他情節都安排在長卷中,自然流暢,水乳交融,美輪美奐。雖然不是每個篇章都那么精彩絕倫,但總體是一氣呵成,意韻十足。整個開幕式就像在訴說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一部長卷呈現,打開了,伸展著,再娓娓道來;過去,現在,未來……把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文化古國的博大精深,行云流水般展現,詩情畫意中,震驚了世界。
新加坡朋友說,真沒想到啊,中國幾年就做出這么驚人的東西!
我至今贊嘆的是那幅長卷,作為一個田園山水畫家,對長卷是情有獨鐘的,我自己也曾創作過長卷。那幅70米水墨長卷很有創意,也只有長卷這種藝術形式、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方式,才能表現這么宏大的場面。長卷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也是中國畫的精髓。中國從宋代就開始了長卷繪制,一直延續到今天,沒想到在開幕式上運用了。
就在當晚,新加坡的朋友打來電話說,真是沒想到啊,中國奧運會的開幕式幾年就做出這么驚人的東西。
還聽朋友說,倫敦人看了北京的奧運會開幕式后壓力很大,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他們4年后的奧運會如何開幕,成為一個大大的問號。要超越中國,我想,沒那么簡單。
奧運會開幕式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展示機會。張藝謀導演得很成功。沒想到禮花也那么精彩。
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也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展示機會,中國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才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震撼了世界。很難以想象,世界上其他的地方還能有這種形式,動用這么多人,在這么短時間內,表達這么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我想,只有在中國能做得到。
我覺得張藝謀這次導演得很成功,他思維獨特,很有特點。我作為一個專業畫家,也挺滿意的。他能把中國繪畫的元素注入,能從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史中提煉出這些精華,也算不易。
在舞美、燈光、服裝等方面,也是一流的。我覺得那29個“大腳印”也很有創意,從中軸線故宮一直“走到”“鳥巢”,很有詩意。我近期也畫過五六張此類的畫,從景山到“鳥巢”,再從“鳥巢”到鐘鼓樓,穿越時空的感覺,很美。焰火的設計也極為美妙,沒想到禮花會放得這么精彩。
現場感受體育的激情與快樂,大家的心靈是相通的。
我現在每天都去奧運場館看比賽,現場感受體育的激情與快樂。羽毛球、網球、體操、水球、皮劃艇、籃球、排球等喜歡看,跟著他們吶喊,歡呼,鼓掌,很是開心。這個時候,大家的心靈是相通的。
我們的奧運場館建設也是世界一流的,“鳥巢”、水立方、網球場、棒球場、曲棍球場等地,占地面積、建筑形式、建筑規模等都很宏大壯觀,環境也特別美。
我感覺在小球類如乒乓球、羽毛球,中國運動員能充分發揮特有的聰明才干,打得很好;大球類如排球、籃球也在跟上往前沖呢。有了這種沖勁兒,我們還怕什么?
中國的地鐵有個性,比美國的都好,中國人的素質在提升。
我想奧運會的舉辦,不僅是對國家經濟的促進、文化的充分體現,更重要的是人民素質的提升。如在奧運場館觀賽時,幾乎沒有人亂扔東西。我帶著3歲多的小孫子去看比賽,他喝完水的空瓶子找到垃圾箱才扔。并且通過奧運會,加強了我們對體育的熱愛,把以前天天喊的口號落到了實處。
我的那些美國、新加坡、瑞士等地的外國朋友來北京看奧運會,都說中國的變化真是太大了,感到很高興。北京現在的地鐵,尤其是那些新開的線路,比美國的都好,管理、環境、設計、文化符號等,具有大國風范。
畫北京是我一生要做的事,北京奧運圓了我的一個夢。
我終于圓了一個奧運夢。畫北京是我一生要做的事,而畫北京的奧運,也算是我的夢中之夢。作為北京人,能在家門口看世界矚目的盛會,心情難以言表。我曾旅居美國十幾年,那時對北京的一草一木的思念,都是刻骨銘心的。從7年前北京申奧開始,我就關注奧運、參與奧運。為了畫好北京奧運,我準備了好幾年。
奧運期間,作為第六屆“北京2008奧林匹克文化節”的一項,“旅美畫家趙準旺奧運情畫展”在京開幕,展出我傾心創作的五六十幅作品;出版了《北京奧運情 趙準旺畫集》,送給北京奧組委600冊,他們將作為禮品送給參會嘉賓;國家郵政局印刷了一套郵票,以我的奧運畫作為題材,共印制了6000套,全球發行。
外國朋友也很喜歡我的畫作,他們從那些紅墻碧瓦、古樓蒼柏、胡同花徑等傳統元素以及“鳥巢”、水立方、奧林匹克公園等現代符號中,讀出中國文化的神奇與魅力。我想,這就是作為一個畫家的責任吧。就像2008奧運會開幕式,不僅要吸引人,還要把中國歷史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
(熊蔓菊)
何水法:應設“中國奧運文化日”

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1980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畫研究生班。現為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常委,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浙江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福建省畫院、福州畫院名譽院長,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比利時國花——虞美人《一曲春嬌》
8月8日,我正在雁蕩山采風。為了看北京2008奧運會開幕式,我特地提前一天到達那里。8日下午,我早早就守侯在賓館的電視機前等著那個時刻的到來。從晚上8點,一直看到12點開幕式結束。
我覺得本次開幕式最大的亮點是開場的倒計時,特別而又大氣,“腳印”的創意,形成了場內外互動,連通時空,尤其扣人心弦!最讓我感動的是,組織者將中國畫長卷這個元素幾乎貫穿于整個開幕式,把中國畫作為中華文明的一個符號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這是讓我始料未及的。
我覺得,開幕式上巧妙地、藝術地采用中國畫手卷形式展示給世人,這對提升中國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是肯定的!張藝謀導演在開幕式的整個文藝表演中,始終貫穿使用了中國畫特定的表現形式——長卷,這是他的點睛之筆。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點火儀式李寧“追月”,雄健的步伐、剛強的毅力,一以貫之,觀眾的視野跟隨他“追月”的腳步,長卷徐徐展開,頗具創意。
我覺得選張藝謀執導奧運開幕式沒有選錯,他創意獨特,利用現代高科技的手段將開幕式博大恢弘的氣勢、場面充分展示出來,這是他的強項。
精神和人格魅力比金牌更重要。 啟南,不必傷心,家鄉人民等著為你慶功。
現在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關心比賽,心情也隨著運動員在賽場上的得失而起落。其實,我并不太懂體育,也不太懂其中的許多規則,我看比賽看的是: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出來的精神,看他們比賽中顯現出來的人格魅力。由于是浙江人,我比較關注有浙江籍運動員參加的項目,如射擊,男子10米氣步槍的比賽中,浙江“神奇小子”朱啟南丟掉了金牌,淚灑賽場,但是我覺得他已經盡力了,雖敗尤榮。
早在去年的9月份,我就捐獻了國畫作品《桂花》,用競拍的方式與在杭州的企業家一起籌資,特別設立了“2008奧運健兒拼搏獎”,獎勵給奮戰在賽場上的浙江籍運動員。我想說,啟南不必傷心,家鄉人民等著為你慶功。
曾建議把8月8日定為“中國奧運文化日”,把奧運精神與北京奧運理念永續存。
體育和藝術都體現了人類的精神世界,體育與藝術交融是激情與詩意的交響,成就的是一部人類“和平、友誼、進步”的恢弘史詩。我曾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提案,建議把每年的8月8日定為“中國奧運文化日”,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個文化日來紀念北京奧運,將“更快、更強、更高”的奧運精神與“和諧、人文、綠色”的北京奧運理念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借助奧運會弘揚中華文化。
今年,能與全球150多位中國畫名家一起參與創作了總長200米的《永遠的奧運》畫卷,展現歷屆奧運會主辦國國花國鳥、風云人物、城市風貌及歷屆奧運會吉祥物,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我繪制了比利時的國花——虞美人(70厘米×100厘米)。用中國畫藝術性地反映了奧林匹克全貌及歷史,將成為奧運史上惟一的主題畫卷,也是藝術史上迄今最大最長的畫卷。
2008北京奧運給了我激情,給了我豪氣沖天!
中國畫講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天人合一思想一直貫穿在我的作品中。我用“全景式”構成的花鳥畫展示現實生活中的一派繁榮景象:枝繁葉盛,姹紫嫣紅,筆意闌珊,骨體遒勁,個性張揚,氣旺神暢。大氣磅礴地展示了時代的發展與風貌;大紫大紅的色彩,酣暢淋漓地訴說著現代人的激情與追求。
這是繪畫精神與時代的和諧,寫意而飄逸,構圖的和諧與內容意境上傳達出和諧的內涵高度統一。中國畫的精神內核是:珍惜生命、善待生活、和諧共存。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全人類共同的心愿。2008北京奧運給了我激情,給了我豪氣沖天的意境,無限張揚著生命的蓬勃與力量的沖動。
奧運會架起了多邊文化交流的橋梁,對國內藝術市場的促進也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的語言、文學、藝術對于不少外國人來說還是神秘或不可理解的。有時隱藏在世間紛繁復雜的矛盾糾紛背后的往往是人與人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奧運會提供了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促進規模宏大的國際多邊文化交流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感覺神秘的,需要我們來展示;感到不可理解的,需要我們用效果來證明。當理解加深了,自然會有更多的人懂得中國文化,愛上中國藝術,對中國藝術市場當然會起到促進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