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濤:藝術是永遠發展著的事物
張永濤:藝術是永遠發展著的事物
張永濤:藝術是永遠發展著的事物
記者(以下簡稱“記”):張老師,近日舉行的奧運會開幕式圍繞一幅大型山水畫卷來展開,您對此有何看法、如何理解?
張永濤(以下簡稱“張”):我認為用畫卷作為整個晚會的背景很有象征意義。中國文化特別悠久,一個國家的從容跟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有關。我們的民族經歷過許多風雨而越發堅韌,所以,這個從容是從這種歷史和文化中淬煉出來的。同時,用中國山水畫這種方式來表現五千年中華文明,很有張力也很有感染力,但其風格卻不張揚。民族的文化有張力有厚重歷史,卻不給人以任何壓迫感,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點。
中國山水畫的精髓就是形意相通,我們也從開幕式出現的中國山水畫中領悟到了從容、優雅、寧靜。
記:您是怎樣看待藝術和市場的結合?您的作品是怎樣介入市場的?
張:真正提及藝術市場這一話題雖然僅是近10多年的事情,其實,中國的藝術市場早在古代就已存在,簡單地說只是藝術品的買賣交易而已,當然現代的交易方式、規模以及密集度是過去的藝術市場無法比擬的。藝術市場的存在,能更好地刺激藝術的普及與發展,也能借助市場規律的作用,使藝術優勝劣汰。總之,有了市場的存在,藝術勞動和藝術成果才會更好地得到社會的尊重和珍視。
至于談到我本人的畫,都是被別人或藝術機構收藏后,再投放市場的。雖然近年如北京榮寶、廣州保利、深圳城信得等多家拍賣行時有我的作品在拍賣或在其他畫廊展售,其實那都不是我直接提供的,有很多我并不知道,因此說,我對藝術市場的反應還是十分被動的,是屬于隨緣而為的那種。
記:最近幾年,您的藝術風格又有新的突破,是什么促使您不斷求變、創新呢?
張:我認為萬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中的,不單單是文化藝術。我是畫中國畫的,屬傳統藝術。當然,傳統也是一個動態的文化概念,并非一成不變的,例如,清代時候的畫就有別于唐代時候的畫,即是明證。文化藝術是不斷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的,藝術是一個永遠發展著的事物,藝術生命應在創新中延續,這是我求變創新的出發點。
我近年畫的畫,特別是山水畫,似乎與傳統繪畫的特征有了很大的不同,當中吸收了不少西畫的表現元素,例如色彩、構圖上的處理等等,似乎不再是純粹的中國畫了,可是我認為,中國畫的精神應蘊涵于作品的內在而非僅僅反映在作品表面的,但為了免除別人誤會,所以我還是將新出版的畫集名為《繪畫精品集》而不是說“國畫”,就是這個意思。我的藝術理念始終是認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果一個有作為的藝術家不能為傳統多添一塊磚或一片瓦,那他是有愧于前人和后代的。
記:張老師,您為什么偏愛以竹作為創作的主題?
張:我畫的是野竹,是那種山水畫的竹叢,而非花鳥畫表現的竹。我畫它是由于野竹最具本土藝術特色的構成元素之一,也可能最容易在山水畫創作上有所突破,形成個人風格。另外,野竹承載著我對家鄉的一種永難化解的情結和難以忘懷的故事。
記得一位文藝理論家曾經說過:“搞文藝的人,到一定的時候,一定要把路子縮窄,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我很贊同他的話,我開始縮小畫路,從特定的畫路開始提升,把畫野竹作為主攻方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