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上海三大展會“三碰頭”的前后,亞洲諸多城市伴隨著5個雙年展的相繼舉行,也將相繼舉辦5個藝術博覽會。這為我們展示了一張亞洲藝術博覽會的秋季拼圖,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信息:亞洲藝術市場正在迅速整合,成為全球藝術市場的熱點與焦點。
有趣的博覽會日程安排
從8月末開始,亞洲幾個城市,將相繼舉辦藝術博覽會,它們是:8月29日“藝術臺北2008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開幕;9月6日“藝術北京2008”藝術博覽會開幕;9月9日“上海藝術博覽會”與“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上海當代”ShContemporary)開幕;9月19日的“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KIAF.Korea International Art Fair)開幕;10月10日的“藝術新加坡2008——當代亞洲藝術博覽會”開幕(見附表一)。
有趣的是,如此密集的藝術博覽會在亞洲各個城市開幕并非巧合,而是一些博覽會主辦方的刻意安排,因此,這就更顯示了其中所反映的亞洲藝術市場正在加速整合的趨勢。
緣起:
雙年展的“亞太藝術羅盤”
這張藝術博覽會的日程表,可以說源自亞洲藝術圈另一張重要的日程表,那就是亞太地區五大雙年展合作打造的“亞太藝術羅盤”:9月7日閉幕的悉尼雙年展、9月9日開幕的上海雙年展、9月11日開幕的新加坡雙年展、9月13日開幕的橫濱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9月15日開幕的光州雙年展(Gwangu Biennale)。
早在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的開幕式上,悉尼雙年展主辦單位就宣布了這樣一個亞太地區五大都市組成的“藝術羅盤計劃”(Art Compass 2008),旨在橫向連結這5個亞太城市的年度藝術盛事。上海美術館的副館長、上海雙年展策展團隊的負責人張晴向記者表示,這樣的安排,正是各家雙年展的主辦方適應全球化的時代觀眾的要求所做的特意安排。亞洲藝術在全球化時代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因此亞洲的雙年展出現了一批特殊的觀眾:他們來自歐美的各大美術館、基金會與頂級藏家。為了他們的行程方便,各家雙年展就日程安排做了調整,以便爭取這批特殊觀眾的光臨。而這,無疑給亞太地區的藝術博覽會帶來機會。因此,亞洲各家博覽會也參照上述的“亞太藝術羅盤”定出了今年秋季的日程安排,而它們是以上海三個展會開幕的“9月9日”為核心的。辦雙年展與博覽會要看那些特殊觀眾的日程,這就是亞洲藝術市場崛起和整合的特殊現象。
焦點:
爭奪亞洲中心地位
不同于雙年展,藝術博覽會是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對參展的機構畫廊與藝術家,以及來參觀的買家特別看重,對藝術市場的影響也更直接,因此,可以理解為什么一出現“亞太藝術羅盤”,亞洲的各家博覽會就會馬上跟進。但是,這里還有更深層次的理由,那就是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崛起,尤其是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范圍內受到追捧,亞洲的藝術市場正在迅速整合,而整合的焦點,就是亞洲會不會出現一個足以代表亞洲、足以和巴塞爾、邁阿密平起平坐的世界頂級博覽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態勢,輿論的焦點圍繞著中國。如今尚未成為定論的是,在中國的三個國際性都市中,究竟是上海、北京抑或香港,才會成為這樣的頂級博覽會的舉辦城市?去年在上海一舉成功的“上海當代”,因此而受到特別的關注。對此,經營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畫廊上海香格納的負責人勞倫斯·何普林認為,上海雖然搶了頭籌,但今年香港也開始急起直追,春季的香港博覽會新招頻出。因此,上海還是香港?這似乎還有的一爭。他指出:藝術品在香港進出比較方便,展覽、交易都沒有問題,這比之于上海是優勢。但香港地方太小,如果能吸引全中國、全亞洲的畫廊、收藏家都去,就能夠成為亞洲的藝術品交易中心。
不過,近日有消息傳來,中國當代藝術的大藏家烏利·希克有意和深圳合作建設他的美術館。加之最近香港澳、澳門、廣東正在進一步整合,考慮到廣州、深圳的美術館資源,這也是有利于香港的一個砝碼。由此來看,“上海當代”能否牢牢把握先機,還有待觀察,而其中的重點,正是在博覽會上長袖善舞的畫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