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當代藝術天價與暴利的說法引起各方的關注。論者批評:兩年前10萬塊的畫,迅速被炒到幾千萬元,炒作者謀得暴利,所謂藝術市場撲朔迷離,是陷阱、是做局?這一說法,有人快意,有人痛罵。且不管他,但天價毫無疑問是過去幾年藝術領域最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之一。
自1985年香港佳士得推出中國油畫雕塑專場拍賣以來,千萬元天價作品總數(shù)不足百件。在這近百件作品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一件作品兩年前10萬元,現(xiàn)在超過1千萬元。的確,有些畫家兩年前拍賣價格為10萬元左右,如今最高過千萬元。但10萬元和千萬元不是一張畫,前者10萬元,只一張,1米見方;后者是一組,2米乘10米。僅從價格來看,又哪里知道概念已被悄悄更換?不熟悉交易的讀者容易混淆,而研究者因為不直接從事交易,也往往是曉得理論,不清楚市場,不了解實情。
且不說這些,也許討論一下藝術的價值會更有建設性——因為我們知道是價值真正決定了藝術品的長遠價格。1863年的巴黎“落選沙龍”(Salon des Refuses)通常被視為印象派的真正登場,參展之作全部為落選官方沙龍的作品。以往的教科書對這段歷史如此描述:印象派畫家們不堪官方之辱,毅然決然地決定對著干,自己來辦展覽!落選沙龍充分展示出藝術家獨立的個性與勇氣,他們是藝術的勇士與英雄!
事實果真如此?美術史家們戳穿了神話,“在野”的印象派畫家們其實很不想在野,而他們同沙龍藝術家、學院藝術家的關系良好——只是他們這種筆觸粗糙、似草草而就尚未完工的寫生、草圖模樣的畫不被允許進入官方沙龍,而進入官方沙龍是在野的畫家們做夢都想的事情。美術史家們這一廣為接受的研究成果讓我們很失望。平日的生活太過煩瑣,平淡,乏味,我們需要神話來佐料。可偏偏有人來破掉我們的神話,抹去沉浸其間的美妙。
我們不能埋怨印象派畫家們,官方沙龍的力量實在太過強大!實際上,在后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等等誕生之后,官方沙龍依然是最被認可的主流。甚至到了1930年代,來自世界各地的先鋒藝術英豪們還是以被官方沙龍展覽接納而倍感榮耀——那是他們成功的標志。沙龍藝術當紅,受到追捧,無論是從學術上,還是市場層面來說。
然而,沙龍藝術的如日中天并沒有延續(xù)至今日,甚至有被藝術史遺忘的趨勢。時間推后看,代表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上半頁的藝術,還是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等的藝術,而不是沙龍藝術。即便從價格、從市場層面來看,當年的先鋒派也把昔年“對手”遠遠甩在身后。所以說,新藝術的成功與偉大不在一時,我們要放在歷史的脈絡,往后看,再往后看: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同樣的,我們可以發(fā)問:什么是我們時代、今日中國的藝術?
明白這是問題的關鍵,便會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對藝術價值的研究與獨立判斷上,而不是糾纏于一時的價格,不會因其短期的波動心慌意亂、不知所措。鑒往知今,歷史可讓我們更明晰現(xiàn)在,而我們的批評與判斷應少一分破壞,多一點建設。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