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許多有嶺南畫派畫家之稱的藝術家一樣,關山月大師的藝術植根于廣東,他的藝術的最大特點表現在貼近社會生活的創新精神上。他牢記高劍父所提倡的“筆墨當隨時代”以及“折中中西,融會古今”的藝術主張,并將其貫穿于整個藝術生涯,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其作出了新的解讀。
有研究者曾從以下三個階段對關山月的藝術作品進行研究。第一階段為上世紀30年代末到40代末,此時作品相對寫實性強,形體刻畫細致,可以看出作者借鑒了西畫的寫實手法。第二階段為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內容主要表現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時代氣息十足;作者在這階段依然保持寫實風格,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加強了筆墨的表現力,畫面因而更豐富、渾厚。第三階段則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相對于寫實而言,作者更多對“神”進行關注,傳統的筆墨意趣也更強。在這三個時期中,盡管關山月所作畫種或為花鳥、或為人物、或為山水,但都體現了對傳統的繼承和對形式的創新。
關山月大師不但在繪畫上精益求精,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將創新精神也貫徹到教學中。在日常的教師育人生活中,關山月也是不斷摸索,以期找到更適合當下美術教學的方法。在教學中邊教邊學,邊學邊教。為建立中國畫教學的新體系而寫的《教學相長辟新途》一文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其后又撰寫《我與國畫》等表達自己對國畫創作的見解的文章,提出“不動就沒有畫”、“從生活到創作”、“行成于思”等“關山月畫語”, 將個人多年積累下來的繪畫經驗、教學體會整理成資料,毫無保留地與人們分享,給當代學者和后人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在半個多世紀孜孜不倦的探索中,關山月創作了大量具有個人藝術風格和嶺南畫派特色的中國畫作品,并為廣大的民眾所喜愛。早在1959年的時候,隨著關山月和傅抱石合作完成的《江山如此多嬌》被掛在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上,作者的名字也隨著畫作的名稱家喻戶曉。盡管這位嶺南畫派大家已駕鶴西去多年,但其貼近社會生活、推動藝術創新的精神將永遠啟迪著我們,透過展覽的作品,我們既可以對過去的年代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命題有深刻認識,同時也可以對當下處于劇烈變化時代的藝術的社會使命和精神訴求有很好的思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