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陽
人生經歷是一種財富
孫士嫻(以下簡稱孫):您是怎么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習書法的?
林中陽(以下簡稱林):四、五歲的時候父親就教育我說,作為一個人就要好好讀書和寫字,如果不學習就沒有文化,字是人的門面。字寫的不好就會被人瞧不起,所以要想將來有所發展,有所成就,就需要好好讀書,好好寫字,這就是最初的教育。
孫:小時候好像比較艱苦吧,那怎么練習書法?
林:小時候開始寫字的時候,條件很不好,老家甘肅雖然貧窮但卻重視教育。當時寫字沒有書,沒有筆,就用手指在沙地上寫,“以沙代紙,以手代筆”,這樣在六七歲上小學之后字就寫的比別人好。當時寫的把手指都磨出了繭子,但只要是字寫的好就是一種動力,到上學二年級。八九歲在過年的時候就能給別人寫春聯,能給別人寫春聯特別高興。后來要找到毛筆的感覺,沒有毛筆和墨就找一塊方磚,磚作為紙,墨用窯里的紅土挖出來一些加點水,筆就用豬毛,挑些整齊的綁在小棍上,就是毛筆,買也買不起,一切都是自制的。
孫:小時候一般都比較喜歡玩,您一直在堅持寫字嗎?
林:我們農村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一放學回家以后就干活,到地里去割草喂羊、喂豬,小孩子們都貪玩,一出去就玩去了,我就不跟他們一塊玩,一到地里就蹲到沙里去寫字去了,走的時候趕緊弄一點草。后來上到高中字就比高中的時候寫的好,學校里的重大活動啊,辦報啊就都讓我寫。高中畢業以后,大隊新蓋的辦公的地方也需要裝飾,計劃生育啊,評政績啊都要用圖標的形式弄出來。高中畢業到農村勞動四年時間,之后到考大學不怎么會報志愿,在服從分配到中專的時候,一個老師看到我的字比較好,就執意讓我去了他們學校。在學校的時候,學習還是比較輕松,在業余的時候就把所有的書法字帖都練過了,把所有的理論的書也都看過了。畢業的時候,很多單位和研究院都想要我,結果學校堅決不放,就留校了。在學校當專業老師,講古文。時間不長就搞了行政,因為前任教務主辦秘書當了20多年后提升了,這個位置空出后需要文筆好,字好的人,就把我放那了。我業余的時候辦書法班,給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講課,業余時間都在講書法,對書法的理論和練習都有很大進步。后來由于平臺和發展空間比較小,就要求調到了民勤群眾藝術館,專門從事書法的調查研究,輔導展覽,我就是創作展覽部的主任,在這期間,文化下鄉時候,單位派我帶個小分隊用半年時間跑遍了全區109個鄉鎮。去了之后現場做展覽,展覽完了我們現場為農民寫字。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文化傳播到最基層去。老鄉非常感激和尊重,邀請我們到家里吃飯、喝酒。之后得又趕緊趕到下一個地方去。

孫:老百姓很熱愛書法。
林:體會到了老百姓對書法的熱愛之情,當時經濟比較落后,可是文化氛圍比較好。老百姓雖然日子過的特別差,但是對書法是特比的喜歡。舉個例子老說,我們陜西。舉個例子來說,甘肅農村,老百姓改完房子之后,買不起家具就用土坯當桌子,但要生出30塊錢來買個中堂對聯。就是文化氣氛比較好。
孫:像您的這種經歷也對你的書法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吧?
林:小時候吃的苦就是不斷激勵你向前,吃了苦之后做什么事情都不害怕,有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所以我主張小時候吃點苦,可以培養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小的時候雖然吃了很多苦,條件很差,但是這種經歷是一種財富。可以不斷的激勵你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和人生價值,是自己積累的很好的資本。練習書法就要耐得住寂寞,不斷的練習,一直堅持。
書法藝術的傳統與創新
孫:書法作為傳統的一種藝術形式,您認為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去繼承?
林:書法是傳統文化的精髓,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哲學、美學等等,這些知識的獲得和修為都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提升。我認為學習書法一定要堅定地繼承傳統,所謂現在的“流行書風”,我雖然不是很抵觸,但也不是很贊成的。“流行書風”好多弄得字不像字,畫不像畫,老百姓也看不懂,我覺得這是對書法的一種踐踏,沒有生命力。我主張學習書法應該從中國傳統書法中汲取營養,中國書法幾千年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有豐富的書法資源,各個名家是非常優秀的,只有從傳統的書法中汲取營養,懂得它真正的內涵之后,才能把它深入進去,做到融會貫通,才有可能創新。沒有對歷史的繼承,創新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孫:那您的書法創作是怎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做到了創新?
林:我的書法根源主要就是從唐楷學起,唐代的柳公權學習比較多,顏真卿、歐陽詢是逐類旁通??瑫竟毢昧司蛯懙拇笞?,大篆是古樸、典雅、厚重,而后按照文字的發展歷程還學了隸書,然后又回到了楷書,從楷書到草書,又到行書。中國傳統書法的經典書體我都學習了一遍。對中國書法史也進行了全面的學習,同時在這些基礎上逐步進行了融會貫通,大家認為我的書法比較有特點,但是又是從傳統中所來的。
孫:您的書法是比較瀟灑,大氣,有生命力。您的書法好像也經常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其他國家領導人。
林:對,曾經送給瑞士主席施密德,法國前任總統希拉克。
孫:為什么選擇您的書法作為國禮贈送呢?
林:比如我寫的這個“龍”字,作為一個創作來講,整體的結構比較優美,形體大小、用筆輕重,用墨的快慢都形成了一個對比,這樣的對比從中國傳統文化上講就是“陰陽結合”,龍的兩個部分好像一男一女,主題部分就體現了陰陽結合之意。第二層意思就是表達了“天人合一”,你看“龍”上邊的一點好像一個太陽照耀大地萬物生靈,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最后還有“圖騰向上”之意。自古以來,老百姓都崇拜龍,但又沒有見過真正的龍,所以人們崇拜的是龍的精神,其精神核心就是圖騰,因而右上一點自平地圖騰而起,表達了中華民族圖騰向上的奮斗精神。這也是我的一個代表作,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得到過大家的認同。
孫:成為一個書法家都需要具備什么?
林:最基本的是練好基本功,但他還要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很好的文化修養,對中國的文學、哲學、美學、史學、音樂、美術、運動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比如說羽毛球運動中進退的變化和虛實和左右的變化在書法中都能用得到。這樣的書法才有活力和生命力,作為一個觀者來說能讓他感受到這種美。作為一個書法家來說,要不斷的充電,完善自己才能做得更好。
藝術來源于人民,最終要服務于人民
孫:您好像特別愿意去讓藝術接觸更廣大的人民群眾,您是怎么理解藝術與人民的關系?
林:人民群眾是藝術真正的沃土,藝術只有植根于人民才具有生命力。過去的學習,人民培育了你,當有成就的時候,要回報于人民,這才是藝術家最終得追求,要讓人們能感覺到美,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我字寫的好點了之后,始終堅持藝術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
孫:那您是怎么讓藝術為人民服務的?
林:在之前下鄉的時候,走了109個鄉鎮,大家喜歡就把我們的字送給他們,回報于人民。再有就是去各地搞了很多巡回展出,書法展覽的時候一是讓人們看,二是為一些企業、黨政部門和個人服務。國家單位很多都請我寫過字。
孫:看到相關報道說您還捐贈了很多希望小學?
林:是。大概7、8所希望小學。我們老家的民勤縣林中陽希望小學代表甘肅省參加一個“加油,奧運”的項目。捐贈這些希望小學是因為我們小時候上學非常辛苦,小時候寫字的本子都是用了正面用反面,鉛筆頭也是綁在小棍上接著用,那時候很艱苦?,F在也還有很多的孩子還上不了學,我們有責任盡些義務,每所希望小學捐贈10萬元左右,現在已經捐贈了100萬左右?,F在很多地方有我的希望小學,我覺得體現了自己的一種社會價值,對自己的人生和社會都是很有意義。書法家或是藝術家都應該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我以后還要這么繼續下去。
孫:這真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自我社會價值的體現。
林:就是老百姓對社會的一種感恩和回報,如果有這種感恩的心得話,什么時候都覺得很高興,如果只想到從別人那索取,索取不到的時候是很不舒服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