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是實現體制和藝術家之間關系的重要的具體環節,他所扮演的是一種雙重的角色,一方面代表展覽體制來篩選藝術家和作品,以維護體制的水準和威信,另一方面又代表藝術家向展覽體制推出他們的作品,成為他們的代言人。這種雙重身份使策展人處在模棱兩可的地位上。那么,策展人在展覽中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或者說,要策展人干什么?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策展人就如同一個樂隊的指揮一般,既要統籌全局,又要細致精微,經過策劃一個展覽,其參展作品要表達出策展人一定的主題和觀念,既能讓參展藝術家滿意,又能使觀眾理解。這樣的話,策展人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一個展覽從主題的策劃、畫家的挑選、資金的尋找到場館的聯系,可以說,策展人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是主題的確定。策展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對藝術的理解,通過藝術家的作品來表達展覽的主題。因此,展覽既是藝術家作品的展示,也是策展人理念的傳達,一個好的主題的策劃往往是策展人嘔心瀝血的結晶。以上海雙年展為例,每一屆的主題都各不相同:1996年是“開放的空間”,1998年是“融合與拓展”,2000年是“上海·海上”,2002年是“都市營造”,2004年是“影像生存”,2006年是“超設計”。每一屆不同的主題確定著不同的展覽風格。展覽的主題在我們今天的文化情景中有沒有意義,是檢驗策展人的重要方面,好的策劃人會把一些潛在的問題通過展覽提升為藝術話題,提供給社會討論,以激活人們的思考,所以好的策展人往往是一些通過展覽挑起話題的人。
確定了主題,接下來策展人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選擇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選擇藝術家的標準不是看個人關系的遠近或是平時交往的親疏,而是看藝術家的創作水準是否達到策展人心目中的標準。在挑選藝術家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兩種情況,一種是有些藝術家積極參展,希望通過這個平臺來展示自己的創作實力。一種是有些藝術家不愿意參展,或者他們自認為已經功成名就,或是其他的一些原因。因此,策劃的主題本身要能打動藝術家,能讓藝術家感到展覽的價值所在。比如,1990年,策展人費大為在法國策劃了“為了昨天的中國明天(Chine Demain Pour Hier)”的展覽,這個展覽是中國批評家在西方主動介紹中國當代藝術的開始。他把對語言的思考作為展覽的重點和選擇藝術家的標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大美術館需要著名策劃人來抬高其地位,著名策劃人則需要著名藝術家來捧場。反之,一個“著名的”的藝術家也必須參加過“著名美術館”舉辦的“著名的展覽”,曾經被“著名的策劃人”邀請過才算合格。
布展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從中可以體現出策展人的作用和傾向。對于藝術家來說,恨不得把所有的作品都展示出來、公之于眾,這當然可以理解,但對大多數策展人來說,卻奉行“寧缺毋濫、寧簡毋繁”的原則。這似乎永遠是矛盾的,因為策展人考慮的是整個展覽的最終效果。在布展之前,策展人就要對場地作出詳細的規劃。要根據作品的情況來確定應有的位置,建立一個展覽的閱讀方式。布展是一門藝術,并不是小事。對于策展人來說,他要把前期精挑細選的照片形成展品,并把每個作品都放到合適的位置,使之有起伏,有節奏,其功夫就體現在布展上。所以說,一個展覽的策展工作也是藝術的創作,展覽整體當然就是策展人的作品。作為策展人來說,要協調各個藝術家之間的關系,確定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系,協調參展作品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并讓其在有限的空間內得到最佳效果的展示,這也是策展人的水平和功力的重要顯現。
策展人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在藝術家與觀眾之間搭建一個橋梁,將觀眾與藝術家的作品有機地聯系起來。總的來說,一個策展人的工作,不僅是策劃展覽,也包括很大一部分藝術評論的成分在里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