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到令人感動的視覺盛宴
開幕式焰火總設計師蔡國強的焰火藝術
蔡國強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曾留學日本國立筑波大學綜合藝術研究室,后移居美國紐約。曾獲“日本文化設計獎”和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超國度文化展本尼斯(Benesse)獎、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金獅獎、美國歐柏特藝術獎。2001年全面負責APEC大型景觀焰火表演設計。2005年起負責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焰火設計。
剛剛過去的一天,對于蔡國強而言,是最富挑戰性的一天。作為開閉幕式核心創意小組的成員、開閉幕式視覺特效藝術總設計師的他,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小組鄭重承諾的“酷到令人感動的視覺盛宴”。
活字印刷、指南針、造紙術,張藝謀在開幕式中無限留戀地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三作為重要的中國符號和中國元素。那么,“第四種發明”——凝聚著中國古代文明智慧的火藥,被鄭重地交在焰火總設計師蔡國強的手中。
神圣、神奇、輝煌、燦爛
29個金色的“大腳印”,象征著現代奧運一屆一屆走過來的漫長歷程;2008個燦爛的笑臉,意味著2008這個不平凡的年份;5個不同色彩的圓環,是五大洲人民熱愛和平渴望交流的共同心聲。
讓人激動的時刻有很多,大家不會忘記開場的那一片肅穆。在莊嚴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們采用了紅、黃兩色牡丹禮花彈,沿著龍形水系上的22個燃放陣地速跑,展現跨度長達3.5公里的巨龍奔騰。這些燃放都是用電腦系統控制的,它能夠在幾秒鐘里橫穿3.5公里。”蔡國強介紹。
晚會開始之前,特效焰火“歷史足跡——大腳印”,從永定門經過天安門、什剎海、“鳥巢”、土城等29個陣地燃放了整整1分鐘,充分表現了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來到中國,來到北京,來到“鳥巢”。蔡國強解釋:“這些有強烈理念性和主題性的焰火燃放是通過特效焰火的開發而實現的,由此帶動晚會的開始和主題的陳述。”
人們難以忘記:在圣火點燃以后,居庸關長城和“鳥巢”的空中還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彩虹”焰火造型,表現出古今同步、跨越時空的對話;
人們難以忘記:開幕式表演抵達高潮時,兩千多個穿著潔白短裙的“站位員”打開兩千多把畫著笑臉的傘,在“鳥巢”上方的內檐出現從全世界征集的數千張笑臉照片的投影,與此同時,天空閃現2008個笑臉造型的焰火;
……
“神圣、神奇、輝煌、燦爛”——這是蔡國強試圖在開幕式焰火表演中達到的境界。無疑,他成功了!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焰火總數量43000發,這些焰火分別產自湖南、江西、湖北、北京,光是運輸就讓人煞費了一番苦心。“天安門、永定門、什剎海、‘鳥巢’、土城、居庸關長城都有美麗的火花沖天而起,全市總共有73個焰火燃放陣地。”蔡國強期望用焰火點燃北京的激情,期望整個中國、整個世界都分享這場焰火盛宴的感動,“我們希望整個城市都成為開幕的會場,希望北京人民都能感受到節日的氣氛。”
用火藥“炸”開的藝術存在
標志性的花白短發,緩慢悠然的語速,間或閃現的泉州口音……蔡國強給人的沉穩感覺,與他喜歡“玩火”的性格格格不入。
在蔡國強童年記憶中,讓他感受最深刻的就是福建家鄉煙花燃放時的聲響。從遠古開始,中國人的生活和火藥、爆竹息息相關。婚喪嫁娶,生老病痛,煙花爆竹表達喜悅、驅逐妖魔的心愿。如果你在哪里聽到炮竹聲聲,那么一定有著關乎中國人的事件在發生。就像宣告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爆炸性出現一樣,蔡國強用火藥、用火藥不拘一格的熱烈的美,“炸”開了他在世界當代藝術中的存在。
2005年,蔡國強和他的團隊從13個競標企業中脫穎而出,從此開始了艱難但卻快樂的“2008尋夢之旅”。“北京奧運會終于可以讓我不再以第三者的角度旁觀奧運,品頭論足”,這個身份的確認令蔡國強很是自豪。
開幕式里整個焰火加起來持續16分38秒,這是璀璨的16分鐘,令人心緒難平的16分鐘,令人蕩氣回腸的16分鐘,而為了這短短的16分鐘,蔡國強和他的焰火創意小組花了近3年的時間。為了這短短的“視覺盛宴”,蔡國強的焰火設計小組在3年的籌備期間,過著夜以繼日、晝夜顛倒的生活,光是大大小小的會就開了3000多次。今年7月,開幕式方案審查后被要求增加焰火。此后,他們就再也沒有睡過一個完整的覺。
焰火的控制,遠比想象的要難。“以前的圖案打到空中,可能是正的,或者是歪的,高度、角度都沒法控制。我們這次則力爭達到——我們把圖案定在哪里,焰火就打到哪里。要特別在發射上下功夫,比如,控制焰火彈出筒的速度和整齊度”。再比如,“笑臉的焰火要求這幾十個彈的每一個彈都要打到適當的位置,才能看到一個笑臉的形狀。這個簡單的結果,是我們經過兩年多的開發才達到的效果。”他說。
為保護鳥巢頂部的防護膜,蔡國強和他的團隊特地篩選了低溫低亮光的焰火。“鳥巢”的半開放性結構也給焰火表演帶來挑戰。蔡國強說:“以前進行焰火表演的體育場沒有檐,場內的觀眾可以看到整體的焰火效果,但現在,我們必須考慮到場內觀眾的視線,并充分照顧到場內外的互動。”這些,都給焰火的制作憑空增添了難度。
這些焰火,除了使用噴泉、花束、羅馬燭光、盆花、禮花彈等傳統煙花品種外,還使用了世界首創的膛壓發射技術——芯片禮花彈、特效造型禮花彈、微煙焰火等新型煙花品種。直接參與的人員包括安裝、燃放、指揮、監管和保障人員,總計達到600人。
然而,“就像中藥,效果好不好,要喝完了才知道”,蔡國強如此這般表達他鐘愛的火藥藝術。“火藥創作就像按快門,是一次性的,要非常謹慎,不像畫油畫,不好了可以再改”,蔡國強是一個擅長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火引、異國文化為導火線,點燃文化對話新領域的藝術家。
蔡國強的標識意義
蔡國強的藝術表現領域涉及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多媒體藝術等當代前衛的藝術范圍,還將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藥、風水等引入作品。從1995年起,《馬可波羅遺忘的東西》、《草船借箭》、《你的風水沒問題嗎?》等作品相繼問世,“蔡國強”這個名字開始在國際藝術界引發反響。1999年,蔡國強獲威尼斯雙年展國際金獅獎,從而成為國際當代藝術領域中最受注目和最具開拓性的藝術家之一。
1999年,蔡國強獲得威尼斯雙年展國際金獅獎,成為中國文化界在國際上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藝術家,該獎也是中國藝術在國際大展中獲得的最高獎項。
8月19日,由中國美術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和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共同主辦的“蔡國強大型個人回顧展”將在北京拉開帷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蔡國強充滿中國意象的作品的成功和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發生位置改變有著密切關系。
蔡國強的成就由此成為一個標識,中國的當代藝術逐步得到世界的肯定。
數字解讀
■北京全市共73個焰火燃放陣地
■開幕式焰火總數量達43000發
■開幕式整個焰火持續16分38秒
■直接參與焰火燃放人員達600人
“秀”足五千年中華神韻
開幕式服裝總設計師石岡瑛子的服裝藝術
石岡瑛子1939年出生于日本東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曾獲第三十八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獎、第二十九屆格萊美獎、第六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獎,任第十九屆冬季奧運會比賽服設計師,2007年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服裝總設計師。
扎著花頭巾的石岡瑛子是開幕式導演團隊中惹人注目的人物,在北京“鳥巢”的酷暑和數萬人排練的忙亂中,她永遠保持著優雅的風姿,不論是執著地跟導演據理力爭,還是蹲下來細心地撫平演員長袍上的褶皺。作為一名擁有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協會會員等頭銜的優秀服裝設計師,石岡瑛子的成功之處在于,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
受聘北京奧運:
服裝設計生涯中的精彩亮相
石岡瑛子與體育有緣,2001年她擔任了第十九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服設計,2003年她曾為姚明所在的休斯敦火箭隊設計主場、客場隊服。2007年,她受聘擔任開幕式服裝總設計師。對于石岡瑛子來說,這是她服裝設計生涯中的一次精彩亮相。
強調遠觀效果:
五千年淵雅穿在身
開幕式服飾以中國傳統服飾為主,這與石岡瑛子以往的設計完全不同,要強調遠處的視覺效果,而不再是精美的細節。如何體現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年的淵雅?這很難,尤其是對于石岡瑛子這樣一個在西方背景中成長的設計師。
開場節目《擊缶》中,飄逸生動的中國古代風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藏灰色的垂地長袍,額間一抹清澈的朱紅,迎風飄揚的衣袂,整齊劃一的動作……整場服裝風格幾經嘗試,幾經轉變,由“唐,宋,元,明,清”五朝風格最后定位為“唐”風。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創意小組決定用“唐”來表達中華服飾文化的切入點。
以郎朗的鋼琴演奏為主體的《星光》節目,令觀眾津津樂道。2000多名演員身著閃著黃綠色熒光的緊身服,當他們變換組合時,仿佛組成一張張剪紙。綠色的身形一個個從燕形陣的暗影里走出,演員們按動手上的LED燈的開關,變成一個個發光的“小星體”,再組合成各種圖案。石岡瑛子擅長運用對比非常鮮明的顏色,紅色、白色、黑色、藍色都是她鐘愛的顏色,這些顏色在開幕式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諸子百家服飾:
節目審查中首個通過作品
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禮樂》中的春秋諸子百家服飾是石岡瑛子最滿意的作品,也是在歷次開幕式節目審查中第一個被“過”的作品。為重現這些距今兩千多年前服飾的神采,石岡瑛子和她的創意小組從浩瀚的中國史料中尋找靈感。
春秋戰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喜歡用各種顏色的絲綢繡制服飾,這些服飾極其珍貴華麗,人們舍不得直接穿在外邊,便在外面再罩一層薄薄的紗衣,煙籠一般,依稀可見里面的錦衣秀服,同時也暗示君子之德,外在雖然暗淡,內在卻有光輝。
2000余位太極武者演繹的《自然》是開幕式中的一大亮點。映射著遠處的燈光和氣勢如虹的動作,恍然如夢,飄逸如詩。
(照片由石岡瑛子提供)
“能為祖國做點事我很驕傲”
開幕式核心小組成員沈偉的舞蹈藝術
沈偉湖南岳陽人,9歲學京劇,后進入湖南湘劇團。后移居美國紐約,2000年成立現代舞團“沈偉舞蹈藝術團”。曾三次受邀參加美國舞蹈節演出,并到歐洲不少國家演出。
作為開幕式核心小組成員、顧問、策劃,從2007年4月開始,沈偉就頻繁地往來于北京和紐約。
開幕式上,15位演員用身體和現代舞的技法在特制的畫布上完成一幅中國山水作品。顏料有兩種,黑色顏料和藍色的消失顏料,前者用來演繹山水,后者則用來繪制云彩,云彩會在與畫布接觸兩分鐘后消失。舞蹈完畢,畫布上呈現出一幅完整的中國山水畫。
這是開幕式第一個節目——現代舞《畫卷》,相信全世界都會在這個瞬間記住這個畫卷,而在國際舞蹈界,人們早已記住了一個叫做“沈偉”的名字。
40歲的沈偉容貌清俊,身材高挑,神情安靜。
1968年,沈偉出生于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1977年,9歲的沈偉考進了湖南省藝術學校湘劇科,開始了為期6年的戲曲學習。正是這里的嚴格訓練,為沈偉日后成為舞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9年,一次偶然機會,沈偉看到加拿大現代舞團的表演,新的舞蹈語匯、對身體語言、肌體關系的新的詮釋使他深受震動,他毅然考入廣東現代舞團。1995年,沈偉移居美國,由此開始了他的國際舞蹈生涯。
2000年,沈偉創建了他的舞蹈團——沈偉舞蹈藝術團。此后,他在世界上頻頻獲獎。
2005年,沈偉獨具匠心地將京劇原劇和現代舞蹈結合在一起,創作了舞蹈《二進宮》(Second Visit to the Empress),此作品在林肯藝術中心2007年夏季藝術節上演,轟動一時。
今天,“沈偉舞蹈藝術”已成為世界舞壇的寵兒。這8年中,“沈偉舞蹈藝術”帶著他的“使人眼花目眩的原創”出現于世界各地舞臺及各大藝術節,除了紐約林肯中心,美國舞蹈節,和坐落在美國首都的甘乃迪表演藝術中心外,還包括:澳洲悉尼舞蹈節,以色列藝術節,荷蘭舞蹈節,瑞士足跡藝術節,法國蒙彼利埃藝術節,德國的拉奧孔藝術節,盧森堡藝術節,墨爾本的國際藝術節等。
他每一次的新作品問世都引起世界各地舞蹈界的關注,觀眾追隨著他的足跡,各國的國際藝術節反復地將他的名字列為座上賓。“我的舞步和身軀動作的靈感來自于東方的舞蹈傳統,來源于中國的戲劇、雜技和武術。”沈偉說。評論家將沈偉用中國元素開創西方藝術新視野的現象稱為舞蹈奇跡。
然而,能參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創作,卻讓沈偉最為欣慰。去國多年,沈偉深情坦言:“能為祖國做點事我很驕傲!”
絢麗背后的面孔
絢麗背后的面孔
絢麗背后的面孔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