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市場從無到有已經走過了一個艱難的歷程。中國當代藝術更是在歷經磨難之后終成正果,成為國際藝術市場的焦點,這一切與畫商和藝術經紀人在整個藝術市場的運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密不可分。如果說,藝術經營者們套用西方標準和趣味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經營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取得了空前成功的話;那么面對現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正在從過去的歐美、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市場轉向中國大陸本土,并逐漸進入中國中產階級家庭這樣一個新的市場動向,中國的藝術經營者們又將如何應對呢?
華雨舟作為中國最早經營現當代油畫并培養國內買家至今的專業藝術機構——上海華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及華氏畫廊的創始人,在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他的藝術經營理念的今天,他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需要中國藝術經營者們建立自己的話語權。
國內拍賣公司失去了主權
今年春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中國大陸眾多拍賣行都“不約而同”地推出了日韓當代藝術,華雨舟指出這種動向主要來源于國際拍賣公司的全球戰略部署。蘇富比和佳士得這兩家影響亞洲藝術的重要拍賣行,他們的一切舉措都帶有引導性。今年對亞洲藝術家的著重推介也是他們的一個推廣策略,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越來越高,隨著全球藝術市場對亞洲的關注,這也是一種戰略轉變。如果說,國內的拍賣公司以前還有那么一條主線的話,那么現在他們已經慢慢地在把這條主線的主動權全部轉讓給了這些大牌拍賣公司。可以看出,蘇富比和佳士得以怎樣的形態出現,國內的拍賣公司就會以這條線為主導進行推廣。
然而08春拍國內市場的不盡如人意,不得不讓我們的藝術經營者自省。華雨舟認為,作為中國的拍賣公司應該推出中國自己的概念,應該有一條自己的主線和特點,而不應該根據別人的預測來決定我們接下來要做什么。在他看來,這兩年中國的拍賣會發生一些變化,而這個變化就是什么樣的公司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去尋找到自己的話語權和主題。這無疑非常困難:或許佳士得和蘇富比推出的藝術家是受到他們的客戶的追捧,但國內買家在不成熟、不專業的情況下,就會被牽引并跟著這個大潮流走,從而把眼光投放在指標性的畫家身上,,這樣對于國內買家和市場的正確走向是不利的。因此經營中國的藝術品必須要有自己的體系,每個拍賣行必須要有自己的推廣風格,這樣可能會做的更加成熟。
形勢再變我個性不變
作為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進入中國畫廊業的先行者,從1997年正式成立華氏畫廊至今,華雨舟的經營理念始終未變。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從一開始選擇的就是學院派藝術家,既然非常清楚自己選擇的藝術家走的是什么路,那么買家自然也是順著這條線路去培養的,從而也注定了目前華氏畫廊的客戶群。”的確,華氏畫廊誕生的十多年里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最迅猛的一個時期,更是中國藝術市場最千變萬化的時期。然而無論市場在做什么,華氏始終堅持著他們的學院路線,時間和歷史會說明一切。華雨舟認為,一個有個性的畫廊是不會隨著形勢的改變而變化的,品質更不會變,但是工作方法是可以變的。所以華氏在這一方面始終保持一貫的風格,并貫穿于他的整個經營理念之中。
華雨舟坦言:“不管中國的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怎樣的狀況,他們的主軸還是學院派,哪怕是現在活躍在市場上的當代藝術家,他們也畢業于這些專業院校,因此這塊不能放棄。”近兩年,華氏畫廊不僅加大了與當今各大院校實力派藝術家的合作,同時也以基金、獎學金的模式來贊助學院教育,發掘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進行培養、支持從而推動他們的創作。未來是一個無限的空間,所以華氏也開始選擇年輕藝術家,因為他們的未來也是一種冒險和挑戰,最后他們能走多遠,要靠雙方的努力。華雨舟說:“我要努力推出新學院派畫家,在中國畫廊業獨樹一幟。如今,有一批“新學院派”畫家,在接受和運用學院式美術理論和基本技巧的同時,也不斷嘗試自我的個性表達。我就是要向大家推介這些畫家。我一直努力去發現他們,為他們尋找知音,開拓市場。在向國際性的畫廊和收藏家推介一些中國中青年畫家時,成績出乎意料的好,這給了華氏更遠的視野和更大的信心。”因此,華氏明年會做一個“尋找上海”的主題:要知道,上海作為遠東地區的文化中心,擁有眾多優秀的藝術家。只是這些藝術家都沒有被包裝過,所以華氏畫廊把這些優秀的藝術家推到一個比較重要的平臺上去,讓大家重新審視。
中國要打的是太極而不是拳擊
拳擊是西方的,而太極是東方的。華雨舟指出,現在中國的經營者需要開始打中國的太極,而不是西方的拳擊。面對風云變幻的市場,華雨舟認為,一位專業并成熟的藝術經營者需要做的只有兩點:一是培育穩定的藏家體系;二是要有一個有序的推動。他說:“在中國我們需要去培養一批終極藏家,就是純粹喜好,且不以藝術品價格的變化而變化財產的人。價格只是一種片面的問題,因為價格的產生已經把藝術家的作品當作了一種商品,所以要先確定藝術家在整個發展中的定位后進行正確的推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