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俗稱“粗筆”,與“工筆”對稱,是中國畫技法的一種。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說:“宋人謂能到古人不用心處,又曰寫意畫。兩語最微,而又最能誤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處;不知如何用意,乃為寫意?!毖韵轮?,不用心即為寫意。通過簡練概括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意態神韻,用筆有簡易而意全。然古往今來,但凡寫意國畫者,無不用心去感受藝術,即“度物象而取其真”,國畫家王少華是其佼佼者也。
王少華,1963年4月出生于福建漳州。1986年加入中國美協福建分會,1997年任漳州畫院副院長。擅長國畫,山水畫渾樸自然,寫意花鳥簡約靈動。多次參加國內外美展并獲獎,藝術簡況收入《當代中國美術家人名錄》、《當代文藝界名人錄》等,著有《王少華畫集》、《王少華水墨畫選》、《玨樓隨筆》?,F為漳州市美協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市青年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市政協常委,民革福建省委委員、漳州市委會副主委兼秘書長。藝高膽大,年輕有為,便是對閩人王少華藝術人生的高度概括,我們不妨走進他那寄托無限深情的翰墨世界。
閩南山水,領進藝術殿堂的第一道門
日照湖水綠, 霞飛山花紅。
蕉黃荔枝丹, 麥熟稻花香。
月升中天上, 臨湖好梳妝。
我愛南鄉美, 安謐勝天堂。
這是一首描述九龍江旖旎的田園風光的民間詩歌。九龍江畔藍天白云,山青水秀,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山泉溪石嬉戲,清風綠草玩鬧。王少華生于斯,長于斯,從小感染于渾樸靈曠的閩山坳中彎彎的小道和溝壑里清澈的山泉隱藏著的一種高亢奮發、奔騰博大的氣息,感染于秀明山坡上的果林梯田及樹蔭下的簡樸的農家蘊含著的無窮真趣和勃勃生機,感染于純凈的大自然藝術。
那時候,王少華總是流連忘返這山山水水,沉醉而不知歸路。一朵小野花,一團舒卷的白云,一只歌唱的小鳥,都帶給那顆年幼純真的心以浮想聯翩……“我總為自己不能留住這美好的景觀而扼腕輕嘆,也時時勾起我追記描摹的念頭”,王少華如此追憶著自己的童年。就是這樣,是大自然讓他發現了美的所在和藝術的真諦,帶他跨進了繪畫藝術的第一道門,激發他創作的源泉。
師從黃稷堂,披星戴月終有成
高中畢業后,王少華師從鄉賢黃稷堂,成為黃老晚年的入室弟子。黃稷堂是福建省著名的國畫家,文革期間屢遭迫害,后得彭沖等國家領導人的關心,得以繼續發揮余熱,在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的水墨花鳥畫登峰造極,創作出一批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作品。
黃稷堂對家鄉漳州的藝術充滿熱愛之情,他積極斡旋、籌辦漳州畫院,并出任首任院長。其畫作筆墨凝煉、形神生動,尤以花鳥畫為最,國畫作品《梅》、《竹》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年代就學于上海美專,受業于劉海粟、潘天壽、諸聞韻等名家大師,藝術造詣勇猛精進,頗得諸師贊譽。后以優異成績于上海美專畢業后即回歸漳州執教。先生的畫藝、人品在當代福建文化界可謂領一代風氣之先,有口皆碑。
黃稷堂把上海美專新的美學思想傳授給學生,教導學生要多學習美學理論;多觀察客觀事物,多作寫生,多練速寫。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恒聞芳氣,久而不聞其香,化與之同也。王少華隨同黃老先生學畫四年零九個月,虛心求教,苦心歷練,加之耳濡目染,書香門第的熏陶,終得老先生的真傳。與王義忠、侯鎮華兩位同輩得先生親炙的師兄弟,俱為漳州畫壇各具聲色的好手。“寥寥幾筆好傳神,莫把繁枝擾性靈,”黃老當年的自題詠詩,現在恰恰可以用來形容王少華的國畫了。
1985年5月來到漳州畫院,繼續學習,走未竟之路。兩年里廢寢忘食,夜以繼日,陶醉于五彩繽紛博大精深的藝術世界里。“悟出需以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真切體味自然的萬種風情,從現實生活中采擷動人的景物,用心靈的律動去構成自已的藝術空間,才能創作出感人的畫面?!?幾經拼搏,王少華的汗水與墨水交織一起,繪成一幅壯麗、意趣盎然的水墨圖,也點燃人生的輝煌之光,因其才能出眾,他被任命為漳州畫院副院長。同時他把畫品與人品統一起來,其為人處事、組織管理能力尤為突出,他得以走上行政管理崗位,一個高中畢業生,因藝術而改變其人生,這就是藝術的力量——化腐朽為神奇。
翰墨世界寄深情——記國畫家王少華 (圖)
翰墨世界寄深情——記國畫家王少華 (圖)
翰墨世界寄深情——記國畫家王少華 (圖)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