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民營美術館第三波浪潮的洶涌來襲,各種政策和資金投入方式尚沒有規(guī)范可循的今天,是否具備迎接眾多民營美術館生存必需的條件?如何解決民營美術館資金投入的長久性?民營美術館未來的發(fā)展道路又是怎樣?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眾多業(yè)內人士,看看他們的說法。
張子康(北京今日美術館館長)陳九(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李旭(上海張江現代藝術館館長)、譚國斌(湖南長沙譚國斌美術館館長)、馬惠東(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李小山(四方當代美術館館長)、沈其斌(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館長)、李磊(上海美術館館長)、呂澎(藝術評論家)、王璜生(廣東美術館館長)、周春芽(藝術家)
民營美術館和國立美術館各有優(yōu)勢
陳九:
國營美術館相對比較穩(wěn)定,比較注重學術性,對學術公益以外的注重比較少,會注重美術館的研究功能。民營美術館則可能注重市場。
李小山:
民營優(yōu)勢在于運作上的靈活性,館長負責制能使美術館迅速確定和捕捉很多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在當代藝術收藏這方面,資金遠遠優(yōu)于官方美術館。四方開館一年多,已經收藏百件當代藝術作品,無論從數量還是從層次上,官方美術館都不如民營美術館。而官方美術館則在短期內不可能立即撥款收藏大量當代藝術。但不如官方美術館有序,制度方面也不如官方的規(guī)范。
王璜生:
國營美術館與民營美術館資金上來源差別比較大,國營美術館主要依靠政府撥款,政府撥款能占到總費用的三分之二,而民營美術館多來自民間資金。但是兩者既然都定位于美術館,功能上應該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所謂的區(qū)別也就是各館本身的側重點不同。民營美術館也多在民政局或文化局注冊,是定位于公益性的非贏利的文化單位,和國營美術館一樣具有文化的職能,其中包括研究,展覽,對公眾的文化教育,文化推廣等公益性功能。
張子康
民營美術館比較靈活,不會受到太多干擾,能夠制定長遠的計劃,進行學術建設,此外運營機制,會員機制可以長期進行下去。但是由于不像國營美術館那樣可以得到國家撥款,所以在資金上有一定壓力。
周春芽:
民營美術館和國立美術館相比,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資金上的。民營美術館可以自己支配資金的使用,決定權比較大。民營美術館是按照館長的趣味和策展人的評定標準來策展的,可以自己做起來,對于藝術家來說相對自由了很多。國立美術館館長不能完全說了算,而且國家撥出的經費用到策展上就寥寥了。十年前國家和城市政府建設的國立美術館都不健全,今天也有這個情況存在。這些國立美術館缺少內容,沒有收藏,充其量只能稱為一個展覽場所,還要應付政府的政治活動,沒有自己定位和方向,在那里參加展覽,質量很難保證。
但民營美術館也有自己的問題,就是發(fā)展的角度不夠專業(yè),學術定位和機構運作不能穩(wěn)定,經費來源忽多忽少。如果美術館老板的企業(yè)出了問題,美術館也就支持不下去。成都還有一個現代美術館,本來策劃第一屆成都雙年展做的不錯,結果第二屆是在4,5年后才辦出來,跟他們的樓盤一起推出的。在對觀眾和社會的服務功能上,也是國立美術館有優(yōu)勢。
比如成都的上河美術館,開始的時候硬件條件很差,經費也少,但是第一個收藏展辦的很成功,在學術界和藝術家圈里有很好的評價,許多后來的著名收藏家都是以上河為標準來構建自己的美術館的。后來的展覽也影響很大,包括為奧地利藝術家辦的重要展覽曼聲國際。而且上河有自己一套嚴格的學術策展體系,包括藝委會、展覽總監(jiān)、學術顧問等等,都是藝術家有分量的藝術家和評論家組成,包括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呂澎等等,真正踏踏實實的做計劃、做展覽。
政府參與是民營美術館生存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陳九:
政府推動和肯定了美術館的建設。一方面是資金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在美術館宣傳上也予以幫助。此外,在美術館人才引進方面也給與政策的支持。重要的是政策偏向與舉辦具有社會性的展覽,對美術館沒有盈利的要求。
李小山:
政府主要是在輿論和口頭上支持,目的在于填補南京沒有當代美術館的空白。
馬惠東:
政府能夠批準修建美術館,本身已經是最大的支持,如果能夠爭取政府的支持,我們也會盡量。
教育和社會功能是民營美術館的任務
陳九:
對當代藝術有貢獻有建樹的藝術家,是優(yōu)先考慮的。也看中有潛力的前衛(wèi)的年輕藝術家。在收藏方面。有些藝術家對自己的一些作品情有獨鐘,不想被收藏。
目前成立了典藏部,舉辦巡回展。
李磊:
從美術館行業(yè)本身出發(fā),民營美術館和國立美術館負擔的責任是相同的,都是公益性為主,對社會和教育負責,扮演傳播文化普及教育的角色。在這一點上,所謂民營和國立,只是投資主體和責任者的不同。
李旭:
目前張江當代藝術館的教育功能很難實現。這不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更多的是中國藝術教育現狀的問題。我們也組織過講座,免費請人來聽,打電話給很多當地各種階層的人士,都說沒時間,最后從高校拉來兩車人來聽,在現場也很少人有興趣認真聽。
呂澎:
民營美術館和公立美術館其實功能上是完全一致的,不同之處在于定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營美術館,大部分還是大一些的畫廊而已。
馬惠東:
公共性是美術館的職責,但是不代表就是不收門票,泰達準備售門票而且會是較高的門檻。這是對藝術尊重的初衷,讓公眾也了解到藝術的崇高。當然會免費開放給一定群體,主要是學生,對于中學生和藝術專業(yè)的學生,泰達是免門票的。
沈其斌:
美術館一方面會開辦一些學術講座,一方面會和社區(qū)、學校舉行互動的藝術活動。開始的效果和反映不會很強烈,這些都在不斷的嘗試之中,相信會越來越好。
學術性和專業(yè)化是民營美術館穩(wěn)定的管理機制
陳九:
多倫美術館行政上是館長負責制。業(yè)務上是引進策展人策展制,為保持學術性,多倫成立了學術委員會,由體制內的如美協內的老同志,當代的知名批評家和一線的當代藝術家組成。理念是原創(chuàng)性,學術性,國際性,宗旨是傳承歷史文脈,創(chuàng)新當代藝術。策展人提交方案,由藝術委員會進行評估。這個體制是慢慢形成的,開始是由藝術家或策展人單獨策展,現在慢慢形成了這樣一個機制,現在基本上用機制來管理。
馬惠東:
學術是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特色和經營主線,采取策展人聘請的制度,不同發(fā)展階段會邀請不同的策展人來策劃主持。
呂澎:
民營美術館已經出現這么多年了,再做就不是要求僅僅參與,而是要專業(yè)。不能民營企業(yè)家自己來做館長,而要專業(yè)人士來管理。
張子康
今日美術館實行館長負責制。現在有理事會負責財務和運營的監(jiān)控,理事會分為有今典集團內部的理事和給予美術館資金贊助的外部理事組成。學術委員會保證美術館的學術性。發(fā)展委員會提供美術館長期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館長是這些政策的執(zhí)行者。
藝術基金和政府政策支持是解決資金問題的長遠途徑
李磊:
資金問題是現在民營美術館最主要的困難。因為相比美術館的功能,匹配的資金與其相差太遠,事兒太多,錢太少,國立美術館尚且如此,民營美術館的責任主體不確定,投資人的資金狀況不穩(wěn)定,使得他們的情況更加困難。
李旭:
上世紀90年代末很快興起又很快敗落的美術館興建風潮主要是因為中國的企業(yè)家對一個美術館的運營成本估計不足。一個美術館的日常開支是一筆巨大的費用,而當投資的企業(yè)資金出現問題,就會影響美術館的運營。張江當代藝術館雖然也依靠企業(yè),但是它是政府興辦的,不會完全依賴某一家企業(yè)。如果目前給張江當代藝術館提供日常運營資金的企業(yè)出現問題或終止資金的提供,藝術館會再尋找其它的合作企業(yè)。
呂澎:
至于說資金問題,解決方式只能是沒錢就不做,因為美術館應該有長期的展覽計劃和定位目標,民營企業(yè)是負擔不起的,因此必須依靠一系列真正的政策支持來保證民營美術館的長久性,而不是個別企業(yè)或者個人的資金注入。這樣,就要求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解決民營美術館的問題,這是最終的解決之道。
馬惠東:
地產公司投資民營美術館,影響是積極的,是商業(yè)和非贏利,文化和社會的有效結合的結果,地產開發(fā)可以是主題性的,與文化達到互補性,只要有長遠操作美術館的理念和計劃,地產的商業(yè)成敗不會影響到美術館的長遠性。
現在情況下,要維持民營美術館的收支平衡是不現實的,因為本身它就是非贏利的,必須依靠其他的資金來補充日常開銷和收藏基金。等到中國藝術資助體制完善后,這個收支平衡的問題就會解決。
沈其斌:
上海證大美術館這類企業(yè)投資的民營美術館,其建立初衷是出于回報社會和企業(yè)品牌的推廣的雙重角度。上個世紀末的定位當代藝術的民營美術館的建立環(huán)境比起今天更加惡劣。當時大眾和政府對于當代藝術還是持一種抵觸和排斥的態(tài)度,如今環(huán)境有了很大改觀。我們計劃了一些措施來規(guī)避美術館經營的風險。一是,把證大美術館的運營費用納入企業(yè)整體規(guī)劃,不會因企業(yè)盈利多就多撥些款給美術館,少則少撥,使美術館所需資金在企業(yè)內部制度化;另外我們也正在考慮建立基金會,吸納社會的資金進入,使美術館成為一個公共的資產而不是企業(yè)自己的資產。我也考慮把美術館的一部分資產捐獻出來,成為基金會的資產,從而使基金會有一個建立的基礎。
譚國斌:
現在美術館的資金全部來自個人,還能支持一定時間,而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能得到大企業(yè)的贊助,比如長沙卷煙廠這種知名企業(yè)建立收藏基金,并且得到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之后,能夠得到健康、長久地發(fā)展。
王璜生:
民營美術館主要資金來源是投資美術館的大型企業(yè),但是由于民營美術館作為公益性事業(yè)單位,也可以從社會上募集資金,或從基金會得到資金支持。此外,還有美術館自身的經營,如相關服務設施,門票收入等。國營美術館的主要資金是國家撥款,占三分之二,其余資金的來源和民營美術館差不多。
張子康
現在美術館的資金多來自社會贊助,但是已經有國外的基金會關注今日美術館,現在正在商談階段,相信不久的未來,它們能介入進來。
周春芽:
主要在于要建立一個完善的體制,比如政府如何來支持民營美術館的建設。地方政府有錢,美術館的經費問題就有保證,同時政府要建立一個體制或者機構來幫助民營美術館。比如基金會制度的建立,就是一個很好的出路。
另一個解決途徑,我設想,也許民營美術館能夠與國立美術館結合。在國外有這個先例,比如杜塞爾多夫的K21美術館,是政府出資建的美術館,有一個大收藏家來提供展品和日常的開銷,由策展人來策劃展覽,幾個方面結合非常完美。現在我們青城山的項目就是試圖做成這樣子。成都政府也很聰明,將美術館的館址給藝術家之后,有明文規(guī)定只可以作為美術館用。這樣,有利于這個美術館成為社會性和公眾性的場所。
問題和前景:
李磊:
民營美術館的定位不清晰,文化部正在建議通過立法手段,將民營美術館的功能定位,通過技術指標將何謂民營美術館定義下來。主要的在于民營美術館應該是從事非贏利目的的活動,負擔社會和教育功能,這不排斥它可以經營以保證自身運轉,但跟畫廊是有本質區(qū)別的。民營美術館現在一段時間非常繁榮,但是不代表已經成熟,數量多只是基礎,還需要曲折的發(fā)展過程。中國的特色是沒有現成的道路和規(guī)范的做法。只有建立了從投入、運營到考核、監(jiān)督的一系列統一規(guī)范,自上而下的建立明確的制度和體系,提高認識,才能說有真正意義的民營美術館。
國家對民營美術館的支持將是大趨勢,隨著規(guī)范化的制度建立,所有制關系將漸漸淡化,國家和企業(yè)個人會實現多元化的投資。更多長項資金和社會資金的注入,可以不分所有制。
李小山:
民營美術館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出現了一波高潮,但是很快就銷聲匿跡,主要是由于當時的民營美術館產生的土壤和現在有區(qū)別。一方面當時的民營美術館資金不夠雄厚。另一方面民營美術館定位也不明確。現在的民營美術館仍處于萌芽狀態(tài),完全有可能重蹈上河等美術館覆轍。國內民營美術館多是企業(yè)老總的興趣,與國外的基金會美術館區(qū)別很大。基金性美術館與政府,企業(yè)之間的制約已經形成。
王璜生:
國內民營美術館正在起步。由于擁有雄厚資金的大型企業(yè)的介入,及投資人文化意識的增強,未來民營美術館會有很好的發(fā)展。
當前民營美術館在資金使用及收藏方向上比國營美術館要靈活很多,這是民營美術館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現在也有國外私立美術館成功的先例,如紐約現代美術館、古根漢姆美術館等都是私立美術館,由于自身的發(fā)展,現在已被納入國家文化教育的體系,并予以政策上的支持。
對民營美術館給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希望民營美術館的投資者即企業(yè)的負責人,應該在民營美術館的建設中加強自身文化的修養(yǎng),不要把美術館當成宣傳企業(yè)的一個文化策略。
張子康:
美術館只有社會化才能長久發(fā)展。個人化的美術館會受到資金方面的束縛,在規(guī)模上也受到限制。而社會化的美術館則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是社會的一部分,因而能在社會中長久發(fā)展。
眾說民營美術館
眾說民營美術館
眾說民營美術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