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慈善愛心的人是藝術家
——藝術慈善中國學術委員會賈方舟專訪
Tjz2g*R 8)?5RpFY #uP世紀在線有限公司時間:2008-8-6
地點:上苑村人物:世藝網 賈方舟(ACC學術委員會成員 著名批評家)
7月10日,藝術慈善中國——2008中國當代藝術國際巡回展舉辦了新聞發布會。本展覽為中華慈善總會組織的長期性中國當代藝術系列國際義展活動。世藝網專程去到北京上苑畫家村尋訪學術委員會成員中的著名批評家賈方舟先生,就本次慈善活動對賈方舟先生進行了一次專訪。

采訪賈方舟現場
世藝網:做為本次藝術慈善中國國際巡回展活動的學術委員會成員,賈先生是怎么看待慈善活動的?
賈方舟:慈善活動對每個公民來說都是大家會贊同的一個事情,這個事情在整個社會上是一種調節,社會當中不同層次的人各種關系中,一種最人性化的機構活動,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慈善機構,沒有通過慈善機構對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給予幫助的話,這是一個有缺陷的社會,這是一個社會完善化的一種形式。
世藝網:你曾說“最有慈善愛心的人是藝術家”,你是怎么考慮的?
賈方舟:因為我覺得藝術這個行當是人類通過藝術來調節人類的精神,來闡釋人在精神領域疏通的一個渠道,他是人類精神的一個出口。人們精神出現問題的時候會尋求宗教,除了宗教外就是藝術。為什么藝術家是人類當中最具有善心,最具有同情心的一個群體呢?就是因為藝術家們是真誠的,當然或許有個別的,但藝術家這個群體整體而言,他是真誠的,是仁性的,是最能體現人性善的那一面的一群人。他們不象在商界或者政界,比如爾虞我詐呀勾心斗角呀這樣一些東西相對來說會少一些。
因為我在藝術圈子里面,我對藝術家總體上來說是非常肯定的,他們都是一些很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沒有同情心,你怎么從事藝術?比如倫勃郎這樣的大藝術家,當歐洲三十年戰爭期間,他畫了很多乞丐、難民的寫生,他就是出于一種同情。但藝術家沒有別的辦法,他手里沒有很多錢去說我給你多少錢讓你生活的好一些,他沒有這種辦法。他唯一能盡到的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就是去表現,這是他唯一能做的,所以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面談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就是“關注”:關注邊緣層次,關注下層人物,關注他們的痛苦,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然后盡自己藝術的本能去做一點事情。藝術家不是政治家不是財政部長,無法去撥款,他只能是表達自己的性情。藝術家的這種性情對弱勢群體總是充滿了同情。所以當有了突發事件,或者由于某種疾病,所以產生某種需要幫助的時候,藝術家肯定是最積極參與的,所以我認為從藝術家的本質上來說他們是非常有慈善愛心的。
世藝網:因為08年的特殊原因,也由于整個大環境使然,現在的慈善活動越來越多,藝術慈善中國在這類活動中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嗎?
賈方舟:我覺得具體到我們這次慈善活動來說:就是他強調了一個學術性,有這樣一個學術委員會,通過學術委員會的提名產生這樣一批藝術家,希望他們參加。就意味著這些藝術家在這個活動中有兩個所得,第一:他被學術所認定,第二就是他做了一件善事。對一個藝術家來說他可以同時獲得這樣兩個方面的回報。對這個活動的組織者來說,通過強調學術意義,可以能夠使這個活動得到更順利的進行。因為這個活動的學術價值的存在,它就不是簡單的一件慈善捐獻的活動,而包涵了更多的內容。
世藝網:這次慈善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學術委員會提名選出一批藝術家,然后再遴選去做慈善藝術巡展,那么,學術委員會是如何判斷哪些藝術家可以入選?
賈方舟: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就是一個藝術家在學術層面上是否被肯定。我們的判斷標準不是這個藝術家他的市場價值的多少,不是通過他的作品能賣多少錢而來排隊。而是看這個藝術家在藝術史上有多大意義,看他能否成為藝術史上的一個鏈條,當敘述藝術史的時候他處在一個什么位置上,他是不是必須被書寫——是因為他補充了藝術發展過程中某一個部分?還是他對藝術史做了推進?我們必須寫到他,不寫到他不行——他繞不過去。這是我們肯定一個藝術家的最基本的一個標準。如果不是這樣,比如說如果我想把你放進來,但你是可以被取代的,放進他也可以,那你就沒有意義。哪些人是應該進來的哪些人是沒必要的,批評家的基本判定就是一個藝術史的標準,根據藝術史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藝術家在學術上具有的一個位置,我共同們提名了一批藝術家,然后做這樣一個慈善巡回展。
世藝網:這次慈善活動進行中途發生了汶川地震,并且震后有很多的藝術品慈善拍賣的活動,從活動本身來說對這此慈善活動造成了什么影響?
賈方舟:對我們這次面向白血病兒童的慈善活動來說,他和汶川地震事件的不同點在于地震是一次很大的突發性的災難,而白血病救助則是一件長期的活動,是任何時段都可能存在的情況。所以如果排隊的話,藝術家們肯定會先考慮汶川地震。所以當我們遇到汶川這樣的大事件時,我們的選擇就是做一個時間上的調整,或者是采取其他改變。實際上這個慈善藝術活動的組織是地震之前就開始了,地震發生后因為事情的緊急輕重所以活動做了一定調整。

賈方舟談比爾蓋茨“裸捐”事件
關于比爾蓋茨“裸捐”事件:
賈方舟:慈善事業這邊,比爾蓋茨的行為使我有一些思考。他做為一個富人,一個熱衷于慈善事業的富人。但他的舉動讓我考慮到這個社會體制的問題。因為他把自己這么多年的積蓄——580億家產全部裸捐。這個事情對我觸動非常大:一個社會體制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人?我們這代人,過去對資本主義的這個體制的看法是他是一個財產私有制,私有財產是萬惡之源啊。用馬克思資本論的角度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就是財產的公有和私有。但比爾蓋茨的這個事情讓我感覺到,這不單是一個慈善問題,他是在突破一個東西。一個人,他靠自己的能力能夠把財富積累到580億美圓,當他把這比財富積累到這樣一個程度,又把它拿出來還給社會去做慈善,我認為他實際上是突破了一個體制,他把私有財產公有化了,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很值得思考的。
他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個案,但我認為他包含著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個高級階段以后,他在向一個新的方向轉化。這樣一個社會體制下,私有財產能夠轉化為公有財產,我覺得這樣一個體制——資本主義體制需要重新思考。
在二十年的時間內,他證明了自己的才能,用自己的才能去積累了一筆財富,并把這樣的財富用之于社會。我覺得這樣的社會體制,能讓人發揮自己的才能,能讓人靠自己的能力去積累財富,并且把這比財富讓更多的人得到過更好生活的機會。如果這樣的人多起來的話,這個世界太樂觀了,這個世界太有希望了。我覺得馬克思如果活在今天,他也會重新思考這個社會制度的問題。這已經超越了慈善事業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