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昌林作品
我們常說藝術家不要“無病呻吟”,要“有感而發”,對于在四川涼山彝族地區和阿壩地區生活過的畫家何昌林和馮文彪來說,他們筆下的人物和景色都是對那方土地幾十年情感的凝聚。
畫家何昌林說過:“不能以貴族的眼光看平民,也不能以觀眾的眼光看舞臺,我只能努力以彝人自己的眼光看生活。”他說,“我和他們(彝人)一道收過苞谷和洋芋,我和他們烤過同一塘火、喝過同一碗酒,還給他們初生的嬰兒取過名字。”畫家把幾十年的生活與感情的積累,都傾注在作品中,所以作品是感人的。
何昌林以線造型的白描能力是相當出色的,已經跨越了“線描的習作階段”,呈現出獨立審美的作品樣式。從他的作品中看得出學習前人陳老蓮和馬蒂斯的痕跡,他說,也受今人肖惠祥的影響。但何昌林能把白描畫出如此韻味,自然不是朝夕功夫,也不是“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簡單描摹。
何昌林近作在以線造型的基礎上敷以淡彩,嚴謹而富于情趣,很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我們常說的個人“語言符號”,這對于一個畫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畫家個人特色的形成是畫家本人長期藝術實踐的磨練以及藝術修養的積累自然形成的,不是可以在“實驗室”制造出來的。
而且,畫家何昌林對自己描寫的對象永遠充滿激情,這種激情是由畫面告訴讀者的。


馮文彪《驚艷》
馮文彪的風景油畫作品均是以阿壩風光為母題,如果不是對這片土地愛得那么深,如果不是對藏文化理解那么透,是不可能把那些荒涼也表現得生機勃勃,更不可能把殘酷表現得充滿生命力。馮文彪得每一幅作品都猶如一首交響詩,浸透藏文化的阿壩風光已經融入畫家的血液,在以當代文化人的視角經行審視和選擇以后,描繪出的能打動人內心的美麗的阿壩風光。
這樣的風景作品是畫家精神的一片凈土,是以畫家一輩子的文化積累做支撐的,是畫家的也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精神家園。
面對何昌林和馮文彪的西部風情作品,適合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無論是畫面中的母親和小孩,還是一山一石,都有一種精神力量不可避免地觸動著我們,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安寧和感動,這種感動是在這個浮躁的都市中久違的感動。
何昌林、馮文彪西部風情畫展于8月2日——9月28日在易畫廊展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