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離市場有多遠?這一直是我們近年在參觀畫廊,參加畫展時的一個疑問。在愈來愈熱的當代藝術市場上除去專業觀眾,大部分的非專業觀眾他們對當代藝術究竟是怎樣的心聲?人類歷史上文化熱度較高的時代也是那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期。中國正在經歷五千來又一個文明盛世,藝術首當其沖站在了風口浪尖。藝術市場的接受,包括藝術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根本途徑。藝術接受者的鑒賞與批評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意義,它既是對于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詮釋和創造,同時也是與藝術家的精神交流和對話。藝術接受還可以對藝術家乃至客體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使藝術活動融于人類社會活動的宏大系統中,并在其間發揮權極的作用。
今天,人們習慣把買賣繪畫作品稱藝術品投資。當代藝術在藝術消費、藝術鑒賞、藝術批評上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原生態,可否深入到最底層進行零距離接觸?因為,真相總是有件迷人的外衣,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會有出人意表真實的效果。我們看到一個更加開放和多元的文化時代正在到來,當代藝術這個鮮明的概念已經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在與未來。雖然目前當代藝術還才剛剛起步,但是當代藝術的鑒賞和批評已經率先它刮起風潮并迅速波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對藝術價值的鑒別力有多深?越來越多的人們驚喜、怨嘆、折服、研究、思考。
荒亂與抽象,給人一個莫須有的美妙憧憬,可是連創作者也說不清到底是什么,高超的藝術境界只需要達到人們感覺的共鳴!從投資角度分析,當代藝術肯定是最值得投資的原始股。在文盲還沒有完全消除的中國,美盲可能數量更加巨大,那僅僅是狹義針對美術史而言。人的心靈不但不可能拒絕美,相反會努力追尋、發現、創造美。我們一直都在探索:什么是繪畫藝術?
當代中國繪畫藝術市場還是起步階段。各類作品不是畫文革題材,就是畫死人遣像,更可怕的還有極度色情及惡心畫面。藝術家想干什么?他們嚎叫:要出名就必需求異,如果以上還不能讓媒體關注,就去找投資人花點小錢去拍賣會炒作,從國外炒到國內。把一張畫舉到幾千萬,管他有沒有人相信。只要紅了,就找一批人臨摹自己的作品,簽上名字,賣錢就OK。藝術專業和非藝術專業的朋友心情都很復雜,當代藝術市場有時表演,真的感覺很可笑。對金錢的媚俗 恣意張狂個性,充滿對民族文化無知和迷漫現代藝術看上去很熱鬧,其實并不是那么振奮人心。但低能未必不會掙大錢。
真正的繪畫藝術,簡單的解釋應具備兩點:一,表達藝術個性。二,符合審美法則。當代中國藝術做到了其一。藝術鑒賞和藝術批評是沒有盡頭的思想海洋,為了能讓更多人感到同樣事物的美麗,藝術也隨之誕生。審美法則是指繪畫的基本因素,藝術雖然體現為具體事物,但卻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提煉。只有當創作者與欣賞者的精神步調相一致時,才可以欣賞到世間最美麗的畫卷。
從現實走向抽象,再從抽象走向現實,傳統藝術一直在現實與抽象間徘徊,這只是變幻了表現手法。繪畫從再現客觀的物體古典主意走出來,后期印象派通過形與色來表達主觀思想。理解今天的藝術品人們必須用心體會創作者的心情,體會藝術的神圣與奧妙。
世上梵高只有一個,沒有多少人能像梵高那樣為了個性,遠離共性。可以欣喜的看到,至少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了很多具有個性藝術品,雖然不能夠說可與梵高《星月夜》媲美,但是誰又能夠斷言我們這個時代就不會出劃時代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藝術究竟是為了讓創作者得到幸福感,還是為了讓欣賞者得到幸福感。或許這個問題并不存在,但卻時刻影響著藝術的價值體現。雖然,當代藝術的價值更多元化,但是對于美好的幸福感始終是牢牢占據主導地位。當代藝術我們欣賞張樹林的“傻妹子”系列創作,能夠強烈感受到那種清純殘缺之美,畫面靜寂的幸福感始終伴隨左右,因為她純潔的殘缺,所以有美麗的共鳴;因為有夢幻的美麗,所以讓觀眾倍感幸福。他作品的學術價值,在今年中國嘉德的冬拍上得到了認可。成交價雖低,但可信度高。水彩畫<<蝶夢>>以8千起拍 6.38萬(含傭金)成交,油畫<<霏月>>以1.2萬起拍7.15萬成交,現場此起彼伏競價都成為藝術鑒賞和藝術批評的鋪墊,也是最好的佐證。只有經得起千萬人眼光考驗的藝術品才能夠真正實現等值的藝術消費。人們欣賞“傻妹子”的那份真情。
當代中國藝術很多讓人費解,無法讓欣賞者感受出其中美好的藝術形式,其中一部分變態的描繪,色情的題材,極度惡心的構思等也就很難在社會中獲得認同。為了媚俗另一部分創作者開始背離自己的藝術,走向大眾的平庸之路。或許他們的技藝不會生疏甚至是相當的純熟,或許他們也能從中得到滿足,但無疑他們的藝術心靈已經發生改變。因為他們藝術創作的幸福感是二手的。
由此,藝術的存在雖然只來源于創作者的個人心理活動,卻必須受社會的發展環境制約。藝術并不是服務于個人的精神領域,而是服從于社會的集體需要。違反這條法則,自然會受到淘汰。那些沒有被攻擊的藝術,要不就是完美到無暇,要不就是不值得評價。那些在攻擊的聲浪中走過煉獄的狀態,頑強的生存下來的藝術品,更具有藝術的社會價值。時間是一道標尺,社會環境又是一道權衡。脫離社會環境的藝術,只能期待時間來證明自己的正確,就如梵高一樣。如果時間也失去了證明藝術的價值,藝術就真正走到了盡頭。而當代藝術才剛剛起步,空間和時間都可以無限的沿展。作為沒有盡頭的思想海洋,藝術從來不是為了個人存在,這是藝術從原始到現代的發展道路,永遠不變。所有藝術都是啟示不是范本。藝術是人類靈魂美的合訂本,人人都可以對藝術發表自己的看法,批評與贊賞因個人藝術修養喜好相關。
人類消費了公元前12-8世紀的古希臘雕塑例如《擲鐵餅者》, 盡管它產生于那么久遠的年代,但作為美的典范,無論是藝術還是精神,都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古希臘雕塑以其恢弘而博大的崇高感,體現了人對美的理想范式及美好生活的尋求,它是積極、健康而鼓舞人心的藝術,是大眾的人文本質。同樣,人類消費了《蒙娜麗莎》的微笑,幾百年還不夠,古典的盧浮宮前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風雨無阻排長隊等候參觀的人龍。往來之間,光明無限。 當代藝術,應別無他念。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