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韻——生旦凈丑(雕塑) 吳 彤
在眼下這個藝術泛濫的時節,各種名頭、規模不同的雕塑展覽早已不新鮮。由此,當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中國”命名的雕塑藝術大展“中國姿態·海峽風——首屆中國雕塑大展”7月26日在廈門開幕時,人們不禁要問:“中國姿態”的內涵是什么?
老中青三代雕塑家的211件作品參展,評論家、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將其歸納為9種類型:紅色經典再生型、率性寫意飄零型、鄉風民俗懷舊型、傳統符號混搭型、幾何抽象裝飾型、語言材質樣式型、日常物品放大型、人間場景寫真型、艷俗光亮卡通型。可以看出,對參展作品的選取不拘泥于某家某派、某種風格,而是以一種更開放和寬容的態度,體現了多元化、多樣性。那么,全景式的展示方式,在展現中國雕塑創作現狀的同時,能否發現中國雕塑的特點和問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雕塑界如何更好地立足中國現實、關注自身的問題,積極完善和確立自己的“中國姿態”,參與國際對話?
或許我們能從一些作品中發現端倪。
如果說多年以來,雕塑是以體量、材料、造型區別于繪畫等藝術形式,那么,雕塑能否突出繪畫性并向其轉化?吳彤的《國韻——生旦凈丑》就體現了這種轉變。它用卡通的手法將生、旦、凈、丑等京劇臉譜進行局部變形處理,突顯了雕塑的繪畫特色。美術理論家劉驍純指出,這就是向固有的雕塑創作體系提問。而譚勛的《柱頭》則通過日常生活材料、幾根廢舊木頭頂端的處理,用火燒加工成中國山水的紋理,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山水的形象,表達對傳統文化的趣味和呼應。對此,中國雕塑研究中心主任殷雙喜說:“這傳達的是東方的文化和價值觀。我們特別鼓勵這樣的發展方向——希望在和西方藝術的交流過程中,中國的雕塑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民族氣息、民族特色,傳遞我們自己的審美品格——東方的審美品格。”
材質和造型的多樣化也十分明顯。如果說過去金銀銅鐵的雕塑材料頗為流行,如今樹脂加工等新的雕塑材料不斷涌現。李磊的《日記》更值得一提,她將普通的生活用紙燒制成陶的工藝,以表現日常生活中大量用紙及女性處境這樣一個主題。這緣于作者在景德鎮實習期間,嘗試的一種將紙燒成陶的工藝,當時這讓景德鎮的工人都吃了一驚——當然,這也是在展覽評選過程中頗受爭議的一件作品。
“雕塑和當代生活的關聯度加強,對觀念(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的討論也有了一些提高,其他學科的思路對雕塑家有所滲透,這也是雕塑發展的一個轉變期。”孫振華說。被評為中國雕塑藝術大獎的陳克的《后文藝復興——大衛》將大衛變形處理后,看上去有眼暈的感覺,暗示了如今的電腦時代,所有的文化遺產圖像都能被影像化處理的現實。電腦能對圖像進行各種各樣的處理,雕塑也影像化了,被電腦加工以后就會發生視覺的變異。《大衛》是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經典作品,為紀念這位英雄少年擊退了來犯之敵,在意大利還專門修建了一個廣場。但是現在信息時代,他卻發生了變異。這反映了信息頻繁、高密所造成的一種壓力,人的心理上發生了變化,也是內在的精神、思想的變異,雖然外在的形體上不易看出來。這樣的處理,使得一個原本傳統、經典的作品,在當代有了特殊的味道和意味。
“中國雕塑所關注的問題、使用的材料和西方無多少差距。至于中西方存在的差距,這和文化背景、傳統等有一定的關系。從大的方面來講,無論表達還是創作,中國同西方的整體水平是一致的,不會出現西方人會的東西中國人不會,只是深入的深度、思考的角度還有一些差別。”孫振華表示。
中國雕塑的理論研究、批評的薄弱,造成了雕塑的理論思維,包括視野、眼光、學術交流等與油畫、中國畫相比有一定差距。展覽上,雕塑大師潘鶴、錢紹武被授予“中國雕塑藝術終身成就獎”,而孫振華、殷雙喜被授予“中國雕塑史論獎”。 “目的是為了通過這樣的獎項,加強對它的評論和推介,慢慢地形成雕塑界的理論氛圍,更好地促進雕塑創作的發展。”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