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8月8日。一個萬眾矚目的日子,正身披祥云、凌空而來……
奧林匹亞的火種即將點亮北京的夜空。五千年文明古國張開懷抱,用亮麗的笑臉迎接八方嘉賓。
永遠的奧林匹克。13億華夏兒女和世界人民一同唱響“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旋律,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踏上新的征程——
百年一夢,一夢百年——中國人民參與奧運、申辦奧運、籌辦奧運的歷史再一次深刻揭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中國人邁向奧運會的倒計時,早在100多年前已經開始了。
1896年4月6日,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圣火在雅典點燃。而同一時刻的遙遠東方,甲午海戰的硝煙未逝,中華民族正滑向更加黑暗的泥淖。
中國什么時候能夠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的運動員什么時候能夠得到一枚金牌?中國什么時候能夠舉辦奧運會?——1908年,有識之士在《天津青年》雜志發表文章,一連3聲長嘆,一連3個期待。

短跑選手劉長春
1932年7月,23歲的劉長春登上輪船前往美國洛杉磯,代表中國參加第10屆奧運會。因長途漂泊、旅途勞累,劉長春在100米、200米賽跑預賽中即被淘汰。
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奧林匹克史上,留下了無數個這樣令人感喟的背影。
經過一代代的艱苦求索和無數仁人志士的熱血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終于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1952年7月29日,中國體育代表團出現在芬蘭赫爾辛基的第十五屆奧運會賽場上。這是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奧林匹克會場升起。
1953年8月9日,吳傳玉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體育比賽中奪得男子仰泳冠軍,這是新中國在國際比賽中獲得的第一枚金牌。
1959年4月5日,容國團奮力奪得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這是中國體育史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中國登山運動員登上珠穆朗瑪峰,人類首次從珠峰北坡攀上頂峰……
國運盛,體育興——歷史反復印證著這一真理。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闊步前進的中國人民,也迎來了體育事業大發展的新時代——
1984年7月29日,射擊運動員許海峰拿下第23屆奧運會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隊收獲了自參加夏季奧運會以來的第100枚奧運會金牌,高居奧運會金牌榜第二位……
改革開放以來至2007年底,中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2137個,創超世界紀錄1001次。而與此相同步,我國經濟始終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扣除物價因素分別增長了6倍以上。
1978年的中國,奏響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強音。30年后,奧運圣火照耀中華大地。歷史的巧合再次昭示一個深刻的結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2001年7月13日22時11分,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決定2008年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圖為中國申奧代表團歡呼。 新華社發
風雨兼程,迎難而上——籌辦奧運會的過程,是中國人民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是凝聚民族力量、錘煉民族意志、升華民族精神的過程
回首中國人民參與、申辦、籌辦奧運會的歷史,人們無不贊同:北京奧運會既是中華民族一段歷史的結束,更是一次偉大出發的開始。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這是中國籌辦奧運會遵循始終的指針。
一連串改革創新之舉,貫穿于7年籌辦歷程:
——奧運場館設計建設進行體制和機制創新,實行“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建設和運營模式……
——申奧期間,北京奧申委邀請20多個民間環保組織一起制定《奧運行動計劃》;申奧成功后,繼續聘任著名環保人士為環境顧問……
——北京奧運工程向全球公開招標……
——大力推進信息公開,為記者采訪提供便利……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鮮明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

圖為觀光2路上拍攝的鳥巢全景,司機開到這里,會放慢車速,方便游客欣賞拍照。新華網記者 丁向峰 攝
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奧運場館“水立方”五顏六色的彩燈在夜色中交相輝映,令北京的夜晚愈加迷人。這是7月24日拍攝“水立方”夜景。 新華社記者趙鵬攝
北京籌辦奧運過程,就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
美輪美奐的“鳥巢”,如真似幻的“水立方”,典雅幽靜的奧運村……進入2008年,一大批高水準的體育場館、配套設施相繼建成,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人民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思路。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副所長汪前進認為,北京奧運會的籌辦過程,是一次很典型的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示范。曾參與設計“鳥巢”和“水立方”的英國奧雅納工程咨詢公司駐京負責人羅里·麥高恩則認為,中國在尋求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而北京奧運會將起到指導作用。
7年來,我們戰勝了非典、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嚴峻挑戰。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北京奧運會籌辦工作始終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
“好運北京”測試賽圓滿成功,奧運場館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賽事籌備全部就緒,城市運行進入“奧運時間”,安保進入賽時狀態,10萬名賽會志愿者、40萬名城市志愿者、超過100萬人的社會志愿者陸續上崗,新增加的3條地鐵線路全面投入運行……
8月的北京自豪地宣布:我們,準備好了!
火,是人類文明的象征。

8月3日,最后一棒火炬手、廣安市市委書記王建軍點燃圣火盆后展示火炬。當日,北京奧運圣火在四川省廣安市傳遞。 新華社記者魯金博攝
8月3日,奧運圣火開始在四川地震災區傳遞。寄托人類希望與夢想的圣火,在巴山蜀水間蜿蜒閃爍,匯聚成一條躍動不息的光的長河。
這是災區人民自強不息的生命之火,是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是2008年的中國歷經風雨展露的動人笑容……

眾星合唱《北京歡迎你》
來吧,朋友!來吧,世界!——北京奧運會成為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人民交流、互融的平臺,是中國人民為人類和平、發展、進步事業,為促進和諧世界建設作出的新努力
盛夏北京,奧運氣息撲面而來——
“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奧運歌曲《北京歡迎你》在電臺反復播放。五環標志和“中國印”相擁在城市各個角落,膚色各異的人們游走于大街小巷。新式地鐵車廂里,英語報站聲清晰純正……
在與奧運零距離接觸中,中國更深地融入世界,為奧運精神注入新的元素--
“在觀看藝術體操比賽時若遲到,該怎樣入場?”“在跳水、乒乓球比賽中,觀眾可以拍照嗎?”主持人提問的話音剛一落下,參賽選手流利的回答即贏得臺下觀眾陣陣掌聲。
這是發生在“奧運禮儀知識大賽”中的一個生動場景。奧運籌辦過程中,類似的知識大賽不計其數,目的只有一個:引導更多的人學禮儀、踐行動、做好東道主,用文明行為為奧運增添光彩。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奧運福娃”……從北京奧運會的會徽、口號到吉祥物,無不濃縮著鮮明的中國元素。在批準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的確認函中,國際奧委會稱贊設計獨特的獎牌“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的結合。”
從開幕式創意構思,到奧運餐飲服務;從海外志愿者團隊,到奧運歌曲征集……北京奧運會籌辦過程中,始終閃現中外人士攜手并肩的情景。
“水立方”外方主設計師、澳大利亞皇家建筑師協會特別終身會員約翰·貝爾蒙坦承,中外設計師關于場館設計的審美取向,存在含蓄、平靜與張揚、奔放兩種不同的思路,“要說服對方并不容易。這是一次次思想的交鋒,但更是團結協作、優勢互補的過程。”
北京什剎海南官房胡同39號,一個開門迎客的“奧運人家”。大學剛畢業的趙東彥正用英語向外國游客講解自家院落的歷史。他指著堂屋正中懸掛的“福”字對外國朋友說:“美國憲法規定人們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中國人掛這個字也是這個意思。雖然文化不同,我們追求的卻完全一樣!”
奧林匹克攜手中國,即將翻開璀璨的一頁——
來吧,朋友!來吧,世界!北京,已做好準備;中國,已敞開懷抱。
來吧,奧林匹克!來吧,世界和諧的夢想!讓我們跳躍,讓我們奔跑,讓我們放歌,讓我們歡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