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馮遠在提交論壇的論文中指出,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而來的國際間各種思想文化的激蕩和碰撞,客觀上導致了近年來國內美術領域中某些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失、價值理念的混亂、審美取向的迷茫以及創作觀念盲從躁動的現象,這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吳長江在論壇上發言時說,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文化格局巨變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美術界需要創作具有“中國氣派”的美術作品,樹立兼容并蓄的大國藝術氣象。吳長江解釋說,“中國氣派”是在精神層面上展現一種東方文化的魅力,展示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及文化傳承的關系,表現中國藝術所特有的健康、平和、雍容和博大的氣派,如董希文在西藏的現場創作和吳作人赴西藏寫生的作品等。
吳長江認為,這種清爽含蓄和深具中國文化魅力的精神品質,在中國美術創作中還應繼續大力提倡,因為今天的美術創作雖然形式豐富多樣,但不少人更追求完善作品的外在形式,而不是著力表達作品的精神內涵。
吳長江強調,這種“中國氣派”的美術創作在面對西方文化時,不僅需要“拿來主義”和“洋為中用”,還要提倡“送去主義”。在“中國當代美術走出去”的問題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張曉凌提出了掌握國際展覽體制的主動權、成立國家藝術基金會、構建國際化的美術媒體系統等七項策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