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威農的少女》


非洲當代藝術作品(上兩圖)
從7月10日到9月21日,一場名為“600年前的尼日利亞藝術展”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展出。此展是迄今對古貝寧藝術最廣泛、最豐富的展示。它由維也納的博物館和尼日利亞國家歷史遺跡管理委員會共同組織,參與的還有來自柏林和巴黎的兩間著名博物館。此前已在維也納、柏林和巴黎展出過,芝加哥將是它的最后一站。
超過220件古貝寧王國的皇室雕塑和宮廷裝飾珍品出現在公眾眼前。這些珍品時代跨越了6個世紀。據說,立體主義繪畫大師畢加索的諸多作品“剽竊”自非洲藝術。
非洲藝術:讓真實變形
非洲的雕刻藝術別具一格,曾在無數人的心中激蕩并引起美的思索。非洲的雕刻并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用整體寫意的手法,臉上的兩只眼睛無非是隨意戳上的小洞,嘴似不經意拉出的一條開口,鼻子則概括成簡略的幾何形,身上的造型只取其勢去其形,頭飾與耳朵的夸張似乎是人神之間的一種意境。這類大寫意的手法,不求外形的逼真,不重細節的刻畫,局部看,顯得十分隨意簡單;整體看,卻透露出一種活潑鮮跳的內在生命。


以上均為非洲古代藝術品

非洲當代藝術作品(上兩圖)

尼日利亞的雕刻藝術代表著非洲雕刻藝術的精粹,凝聚著黑人祖先的靈巧智慧。尼日利亞的雕刻包括諾克雕刻、伊費雕刻和貝寧雕刻,有石頭的、青銅的、赤陶的和象牙的多種材料。伊費和貝寧雕刻精致優美,幾乎可與同時期的歐洲雕刻媲美。從雕刻風格上來看,熱帶非洲西部和東部的雕像有很顯著的不同。在西部,雕像的形象生動而富有想象力;東部的雕像則比較單調死板、千篇一律。
非洲藝術家們用他們的雙手,使真實的事物完全變形,形成了與原來形態結構大不相同的雕刻形象,顯示出大膽的創造精神、強烈的節奏感以及新穎的構思。
最原始的
也是最現代的
貝寧王國出現在13世紀,但是與現在的貝寧共和國沒有直接聯系。它位于現在的尼日利亞西南部。它被奧巴王朝統治了近700年。比較鮮為人知的是貝寧的藝術精粹在于宮廷藝術。
1897年后,王朝覆滅。在一連串災難后,大量的銅和象牙雕塑,連同王室的裝飾品和其他宮廷家具被運到倫敦,引起了歐洲社會的廣泛注意。這些物品被很多博物館收購并保存至今。
展覽會展出大量珍品:雕像類有銅制高官像、祭壇高級祭司、守衛;象牙雕、王室用布料、各式珠寶以及其他日用品。該展覽旨在引起尼日利亞國內關注,重新從新角度審定貝寧的藝術和歷史。



非洲藝術改變畢加索
20世紀初,在法國巴黎,一群現代藝術的開創者們熱切地討論著一個現代藝術的靈感之泉——非洲藝術?,F代藝術的主張恰恰與非洲古老雕塑的形式語言不謀而合,給予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畢加索以極大的啟發。
在畢加索真正成為我們今天認識的立體派大師之前,也經歷過藝術的摸索階段。在確立自己的風格之前,他的作品曾彌漫著一片陰沉的藍郁,被稱為“藍色時期”。也曾隨著經濟情況的好轉將繪畫對象由藍色時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婦女轉向街頭藝人、雜耍藝人及風華正茂的女孩,因畫作多用粉色,被稱為“粉紅色時期”。


1906年,畢加索首次接觸到非洲藝術,迎來了事業的轉機。
1906年,畢加索與“野獸派”泰斗馬蒂斯的結識,為他進入大師行列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當時法國時尚界流行對外國珍稀物品的收藏熱?!耙矮F派”著名畫家馬蒂斯和畢加索都曾經在收藏家雷伊馬那先生的櫥窗看過剛果雕塑家維利的一件雕塑作品:高昂著腦袋的小人,但沒有眼珠,各部分的比例與西方傳統的雕塑完全不同,顯得十分奇特和新穎。當時的特羅卡德洛宮人類博物館保存有法國殖民主義者從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帶回來的大量珍貴物品。


畢加索自從在馬蒂斯引導下看到來自非洲的黑人雕塑之后,好似醍醐灌頂,頓開茅塞。后來,在另一位“野獸派”畫家德朗的帶領下,畢加索又看到了一些來自黑非洲的面具。這種面具對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思想產生了與他首次見到維利雕像時同樣大的沖擊。同年,他一改自己的明麗色彩,用灰褐色調為當時在巴黎藝術家圈子里的著名人物格特魯德.斯坦因畫了一幅肖像,從畫中可以看出畢加索深受非洲原始藝術的影響,強調幾何造型,畫像中的手是寫實的,而臉卻宛如非洲土著的面具。當時見到此畫的人都十分驚訝,認為一點也不像斯坦因。對此,畢加索說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總有一天,她要長成這個樣子!”30年后,斯坦因指著這幅肖像,對別人說:“瞧,他說得多么對,我現在終于長成這副樣子了。”后來證明,正是這幅《斯坦因畫像》成了畢加索從“粉紅色時期”躍入“立體主義”時期的重要轉折點,許多藝術評論家把這幅畫譽為畢加索的“蒙娜麗莎”。
在畢加索隨后創作的《亞威農的少女》一畫中我們看到了幾個有著非洲面具般面孔的姑娘。這幅油畫縱橫都超過兩米,畢加索花了4個月的時間才完成它。畫面由5個裸體妓女構成,在她們的造型上畢加索下了很大的工夫,竭力在平面畫布上呈現出立體感,讓人可以從許多角度來觀看它。然而,當“野獸派”的畫家們看到這幅杰作時,無不輕蔑地否定了它,“那個畢加索簡直無可救藥,等著瞧吧,過幾天他會在那幅畫的后面上吊的!”然而,時間證明了畢加索的這幅畫被視為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
就是這幅被稱為“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令畢加索一舉成名,也徹底改變了20世紀藝術的風貌:由不同組件組成的人體可從幾個角度來觀看,揭示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時期的來臨。如今,很多人對畢加索畫作中的大眼睛印象深刻,其實看看非洲面具就知道這些眼睛出于何處。而現代畫風的鮮明炫目色彩、簡約粗放線條、平面化造型,都植根于非洲藝術。包括他后來非常著名的畫作《格爾尼卡》都能看到非洲藝術的影子。
此外,在野獸派畫家馬蒂斯、德蘭和另一位立體派畫家布拉克的畫中,我們也能看到非洲藝術的影子。于是,有人據此宣稱是非洲藝術導致了立體主義的形成。與此相關的另一句名言也產生了,這就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現代的。”
“貝寧文化”的興衰
古貝寧王國是非洲青銅文化遺存最多的地區之一,其裝飾的精美令人嘆為觀止,代表著當時人類的高超技藝。
貝寧王國是非洲西部古國。位于今尼日利亞境內尼日爾河三角洲以西的森林地帶。14世紀前由來自伊費城的約魯巴人建立,首都貝寧城。16~17世紀全盛時期勢力范圍西起拉各斯,東抵尼日爾河三角洲。葡萄牙人于15世紀末來到貝寧城,此后貝寧城曾是歐洲商人同非洲內地之間的重要貿易中心。17世紀末葉以后,隨著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發展,貿易中心移到幾內亞海岸,貝寧王國遂趨沒落。1897年被英國占領,后被并入英屬尼日利亞。
作為中世紀形成的一個黑人王國,在貝寧王國存在的800年中,一直是非洲大陸發達的文化中心之一。貝寧王國以制作精美的牙雕、木刻以及銅和赤陶的雕塑等藝術品聞名,被世人稱之為“貝寧文化”。貝寧王國的青銅藝術正是在這種特有的文化氛圍中逐漸發展成熟,進而達到藝術的頂峰,成為貝寧王國文明的象征。貝寧雕刻是世界藝術中的典范之一,可與希臘羅馬的雕刻媲美。1897年英國軍隊攻占貝寧城后,奧巴王宮珍藏的藝術品被劫掠一空,大量的貝寧藝術品流落海外。
鏈接1:
現代藝術
非洲影子
非洲雕刻藝術對世界現代藝術產生過深刻影響。非洲木雕、銅雕呈現出夸張、變形與抽象的藝術造型。在彌漫著濃厚宗教氣息的非洲大陸上,非洲雕刻藝術歷史悠久而又神秘隱晦。
在整個西方20世紀的現代視覺革命中,以木雕等為代表的非洲雕刻藝術,給無數的前衛藝術家以藝術靈感和創作沖動,對整個20世紀的現代藝術運動功不可沒。
在西方古典藝術傳統敘事技法窮途末路之時,一大批勇于開拓、銳意進取的藝術大師把目光投向非洲木雕藝術,他們中有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馬蒂斯、畢加索、布拉克以及眾多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大師。他們從非洲木雕、銅雕中不斷吸取靈感和藝術創造原動力,最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現代藝術高潮。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等多種現代、當代藝術思潮,都或多或少地與非洲木雕藝術有某種聯系,并在藝術觀念和造型表現上呈現出某種一致的趨向性。
直到今天,無論在東非肯尼亞街頭的木雕紀念品商店,還是在西非貝寧的銅雕博物館,你所感受到的只有非洲藝術之美,并沒有原始與現代之分或是貧窮與富裕之別。
鏈接2:
廣闊的非洲藝術
非洲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每個地區都有各具特色的古老傳統藝術。
北部非洲包括埃及和突尼斯等國家。古埃及燦爛的藝術人們都很熟悉。值得一提的是北非還是約始于公元前9000年的非洲巖畫藝術的重要地區,其中位于離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邊界不遠的撒哈拉中部的阿杰爾高原被世界各國學者公認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史前藝術博物館”。
西部非洲是古代非洲藝術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今天的尼日利亞、貝寧、馬里都曾經是古代燦爛文明古代王國的所在地,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等地的古老族群藝術也十分突出。那里有廣袤的熱帶叢林,隱藏著很多古代王國,其中的青銅雕塑、木雕等藝術生生不息。
中部非洲也是非洲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2004年曾在中國舉辦過“剛果王國的藝術”展,成為與尼日利亞的古代王國齊名的古代非洲文明。
南部非洲最重要的國家是南非和津巴布韋。津巴布韋的石雕在最近幾十年中也逐漸為人所知,成為非洲的雕刻藝術中與木雕、銅雕齊名的雕刻種類。
東部非洲包括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等國。近代也因為戰亂不斷,文化藝術遭受極大的破壞。最近隨著世界對東部非洲的關注,人們開始進行現代的藝術學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