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思而在
周天黎(中國 香港)
2008年5月9日,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者、“常懷千歲憂”的王元化先生離開了他一直熱愛和思考的世界。當代精神生活中的一棵參天大樹倒塌了,德行、言語、政事、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guī)箴、容止、文化視野、人生反思等等,整個人文學術領域里,眼前看不到有誰能夠填補他留下的空缺。他以俯瞰古今中外的文化視野,正道直行,砥柱中流,啟迪群倫,拔地蒼松有遠聲。他的思考更有一種社會的責任感和現(xiàn)實的穿透力,都緊扣中國命運乃至人類命運的真問題,關注著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重建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再造,他的整個生命是一場壯烈的探索與見證,他是一位“帶著人類的弱點,在暮色中尋找光明”的人。慕名久念伯牙琴,悵望那道獨特的景致,他的品格將成為楷模長遠地活在我們心中。對他的最好的紀念,我以為,莫過于像他那樣去思考踐行:“有思想的學術和有學術的思想?!蹦^于浪遏飛舟,重溫其獨樹一幟的吶喊。
沒有哲思后的生命沖動,就沒有偉大的藝術。
當下,中國藝術圈多的是淺表性的買藝者。不少人更心急火燎地向權力場、向市場時尚尋求本質(zhì)性的依據(jù)。而思,思之力正有待喚起。
真正的大藝術家必能穿越精神的戈壁,問天、問地、問歷史、問生死、問有限與無限,無窮的精神追問中,生風生雨生雷電,誕生出千古佳作!
高尚精神的結構只圍繞著赤誠的激情建立。生活在一個道德標準和文化意義漸漸崩解失墜的年代,我常常想,一個社會有一個社會的脊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中堅。對所有愿意在精神家園里堅持純真的中國藝術家而言,只有在心中擁有對中華民族無私的大愛,我們才能給善惡以公正,給靈魂以道義,才能給藝術賦于藝術的尊嚴;我們只有看清自己人格的欠缺和扭曲,以及高尚精神的喪失,同時又認識到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所承負的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我們才能省悟良知,懷有悲憫,逃出心獄,拯救自己。才能真正認識到我們民族經(jīng)歷過如此之多的苦難不應該被輕易健忘!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