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個畫家老友請吃飯,他告訴我說他“發”了、“大師”了,一幅畫賣40多萬元哪!我為他高興。一桌山珍海味,故意的鋪張、浪費,聊以宣泄他憋了好久的軒昂豪氣。飯后牙簽出入當中,我捂著半嘴問他:“您說您賺到錢了,您愿意拿出4萬元買一幅畫嗎?”
“不!不!”他答。
“4000元呢?”我再問。
“不!不!”他再答。
“400元都不買”,他太太補充回答。
“是啊,那愿意拿出40萬元買您畫的是什么人呀?”我繼續問。
大師囁囁:“人家搞房地產的。”
當代藝術沒有收藏
國家發改委報告: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9407億元,突破20萬億元人民幣,但藝術市場交易額才150億元。20多萬個億和150個億相比,是滿滿荷塘中的一片葉、一根草,甚或一滴露珠,中國藝術市場是在荷葉片上打滾、歡呼、嘆息……
當年陳逸飛一幅《潯陽遺韻》100多萬元,另一幅《夜宴》也是100多萬元,再加上其它訂件,一年大概500多萬元。幾百萬元的毛利已使陳逸飛成為美術界的大腕,還是國際的呢。殊不知全國工商界年營業額超幾百萬毛利的多如牛毛,年營業額超幾千萬毛利的多不勝數,年營業額超幾億毛利的也不在少數,但這些都沒有陳逸飛的名字如雷貫耳。
歷代國內收藏大家中,從張元濟到張永珍,當然少不了我很佩服的張伯駒。最近也挺佩服張藍,不管是不是冤枉,網上的交接儀式也新鮮。以前沒聽說過買了什么畫還有交接儀式的,幾個億的都沒有。這算是中國特色吧。
張五常說:買了畫收起來叫“收藏”,掛在墻上叫“收視”。買了后不看不藏還急著給賣了叫什么?他沒說,或許叫“收賣”吧。
收藏時代已離我們遠去。
我不是鼓吹不要搞藝術,而是不提倡用藝術來建造財富!藝術是用來欣賞的,不好用金錢擲它,褻瀆它。
物質生產有復制性,可大量生產,藝術品單價不論如何價高,也始終打不過千千萬萬的鋪天蓋地!21世紀最有威力的倍增市場學,更令世界財富重新分配,首富名次重新洗牌。所有的速度會突然增速,像那一年上海當代藝術展的美術館的大鐘滴溜溜快轉,嚇得路人報案!速度快是物質生產發展的規律,但不是藝術創作的法則。以萬藏一才最珍貴。
令人擔憂的“出貨”
本年度春拍中,巨頭之一蘇富比已經全部結束:倫敦、紐約、香港三地的成績表現上看,香港依然保持牛市,但在為香港蘇富比可喜的成交結果高興的同時,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不能讓投資者們視而不見。事實上是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國際上中國早期當代藝術的藏家就在大量出貨。此次香港蘇富比“仕丹萊•重要當代中國藝術珍藏”108件作品的推出讓人們看得更真切,這些作品的出售者是紐約畫商威廉姆•阿奎維拉(WilliamAcquavella)。去年8月,他通過紐約和倫敦的畫商邁克•高蒂斯(MichaelGouehuis)買下這些作品。
僅事隔8個月,阿奎維拉將這些作品的一部分投放在香港蘇富比拍賣,就構成了“仕丹萊•重要當代中國藝術珍藏”專場。而其中的另外一部分也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在紐約拍賣。當時高蒂斯以什么樣的價格轉手這些作品不得而知,但他曾明確表示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3號》在賣給阿奎維拉之前的三年半時間里,已經漲了15倍。
再聯系今年2月份倫敦蘇富比的當代藝術夜場拍賣中,法國藏家麥克•博耐特售出其收藏的張曉剛和岳敏君的4件重要作品;另外,去年菲利普拍賣行推出了“法伯收藏專場”,這些收藏家和經紀人的這些舉動給人們一個信息:他們并不看好中國當代藝術的后續市場。而且,從今年內地尚未開槌的拍賣公司征集的作品看,重要當代藝術作品出貨特征明顯。
剛從香港蘇富比拍場回來的現在畫廊主人黃燎原說,2008年的當代藝術品市場將是一個穩中有降的市場,可能會有一點點下坡,但應該不會有大的滑坡。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一線藝術家的好作品,即使再攀高還是有可能性;二三線的成長藝術家同樣也有投資空間。只是二三線藝術家的價格今年是否有突破還是一個未知數,前景不容樂觀。
下一個投資熱點
在本次的春季拍賣會中,繼慣常的油畫、中國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專場、古董等,保利夜場拍賣又推出了一個“傳統與現代的對望——中國當代書畫”專題。這一專場的開辟,令很多藏家和投資者們頗感興趣和好奇。
傳統水墨畫家吳冠中、張仃、范曾、賈又福、何家英、馮大中、龍瑞、石齊等藝術大師,將傳統筆墨的韻味和構圖繼承下來,將現代審美情趣渾融進去,造就了一種新的意象。吳冠中的《石頭林》用抽象的點線面充斥著整個畫面,看似肆意揮灑,實為有跡可尋;范曾的《荷塘清趣》中童子形象清新典雅,活潑飄逸,栩栩如生;馮大中的《在水之湄》中,雙虎依偎在寂靜山谷中,動物、植物被賦予了人的情感。
而新興的觀念藝術家們,如谷文達、徐冰、劉國松、李華生、張羽、秦風、李津、李孝宣等,則以西方抽象藝術的形式美感和獨特的個人體驗,構造出水墨畫中另一種新的意味。劉國松采用拓印、撕貼、噴灑等技法,表現出明顯的肌理制作效果;李華生的抽象水墨有著強烈人性的私密經驗,這種經驗來自于他作品傳達出的時間性;張羽通過“指印”的不可重復性把原始手工美學轉化成“前衛水墨”的當代觀念之所在。
從北京翰海拍賣公司的統計中也可以看到,“當代中國書畫”自2004年首次引入拍場,作品價位整體一直呈現出穩中見漲的良性態勢,買家市場亦日趨理性化。在當代美術中有突出表現的畫家作品熱度不減,只是藏家對于不同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選擇更廣泛,大多傾向于有代表性的創作精品,盡管其價值不菲。另外一部分買家則選擇弘揚真、善、美的傳統型作品作為裝飾和收藏的首選。整體來看,“當代中國書畫”未來仍是社會參與性非常強的熱點單元。
水墨畫是中國的國粹,但目前在藝術品市場中卻很少見。主要原因就是水墨藝術市場價格體系比較混亂,在市場上買一個價格,到了藝術家工作室又是另一個價格;國內市場一套價格體系,而到了國際市場又變了。另外,作為藝術家本身也比較缺乏規范市場運作的意識,最終受害的還是藝術家自己。
雖然傳統的水墨藝術也在當代化,但觀察國內藝術的一級市場畫廊,專門經營水墨作品的簡直微乎其微,應該有負責任的專業機構來推動它的發展,而不是僅僅任由水墨藝術在市井間流傳。“藝術北京”首席執行官董夢陽告訴我們:今年的藝術北京博覽會上,將會出現當代水墨藝術的專場展示,不僅僅是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還包括韓國、日本藝術家創作的當代水墨作品。“當然,當代水墨藝術的最終繁榮和發展,還是要靠一級市場的畫廊來推動”,董夢陽最后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