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歷時一個半月的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落幕。近400種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國寶級古籍,吸引了近1萬5千名觀眾前往參觀。除了各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外,參觀者中還有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特殊群體——古籍修復人。展柜前,他們最在意的并不是古籍的收藏故事,而是古籍的版本、紙張、裝訂、包裝形式等細節(jié)。跟隨這個特殊群體,記者發(fā)現(xiàn)了古籍修復行業(yè)的新生力量。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近4000年,積淀下的文獻典籍浩如煙海。歷經(jīng)歲月變遷保留下的約3000多萬冊古籍中,有1/3待修。據(jù)估算,北京僅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市文物局等單位收藏的古籍就有約500萬冊,待修的約有1/10。不過,北京各文化機構和民間的專職修復人加在一起才有60人。如果只靠他們,修上800年,才能把北京的古籍修完。
今年3月,國家公布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并開始全國范圍的古籍普查工作,本就供不應求的修復人此時更是千金難求。于是,古籍修復人緊缺催生了專業(yè)公司。其實,文化機構請民間修復個人幫忙修復古籍的現(xiàn)象一直存在,但在供求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修復公司以其在人才培訓、視野拓展、賠付能力、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優(yōu)勢,更具吸引力。墨林公司總經(jīng)理沈輝說:“遇到有單位沒有修復場地,我們就把書拿出來修,并按照古籍拍賣價格押一張支票給甲方。這樣就很讓對方放心。”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陳紅彥認為,民間修復力量要獨自承接修復業(yè)務還必須解決修復人才的級別認定。“有了人才的技術分級后,可以實現(xiàn)一級修復人修一級的書,質(zhì)量才有保證。”此外,上半年國家圖書館開辦了繼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后,我國第三批古籍修復培訓班,共培訓了全國各地71位學員,他們當中,41位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博士1位,碩士7位,希望能緩解修復人才的短缺。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