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宮散佚的國寶《羅漢渡海圖》
-省博曾以125萬元拍得清宮散佚國寶《羅漢渡海圖》 昨日首次在省博亮相
-此國寶是嘉慶皇帝珍藏,曾被溥儀盜運出宮,輾轉終落沈陽
以125萬元價格從北京拍回的《羅漢渡海圖》,出現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廳里,它是明代大畫家丁云鵬所作。
昨日起,省博物館推出第二期《清宮散佚書畫作品展》,這幅《羅漢渡海圖》系首次展出,其上還清晰地鈐有嘉慶、宣統兩位皇帝的收藏印章。
在這幅國寶的背后,有著長達一個世紀的沉浮往事。
國寶往事
曾被溥儀盜運出宮
這幅《羅漢渡海圖》采用白描的手法,畫面分別表現有觀音和正在渡海的羅漢,畫面運筆精細、人物傳神,大有明代畫風。其實這件作品還有著非同尋常的來歷。
丁云鵬本是明代大畫家,這件《羅漢渡海圖》長約3米,它飽經戰亂,后來為清代宮廷所收藏,在乾隆皇帝的收藏目錄中曾經出現,但真正對它有所偏愛的可能還要從嘉慶皇帝說起,至今畫卷的中央仍鈐有這位皇帝的收藏印章。
但是它的另一位所有者溥儀卻打起了歪主意,秘密將它盜運出宮,后來又幾經輾轉,被藏于長春“偽皇宮”小白樓。
1945年,日本戰敗、溥儀出逃,小白樓出現了可恥的“偽軍”搶掠國寶事件,大量國寶因此不知所終,其中就包括這件《羅漢渡海圖》。
國寶拍賣
遼寧省博只拍得一件
“經楊仁愷先生考證,溥儀盜運出的國寶書畫大約有1000余件,但在小白樓搶掠事件后,我們只找到了很少的一部分,其中遼寧省博物館清宮散佚國寶數量居全球之首,也只有120多件……”省博物館館長馬寶杰介紹說。
這么多的國寶究竟都被搶掠到了哪里呢?其實它們中的大多數都還存世,只是散落民間,在“文革”結束后,一件國寶書畫就是一位“偽滿”士兵1979年賣給省博物館的,它曾被藏在一個通風良好的山洞里多年,因此躲過浩劫。
近年來,大量清宮散佚國寶陸續現身,它們大多由出價很高的民間收藏家購得,而對于財力薄弱的博物館來說,卻只有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能夠出此巨資。
在2007年北京一家拍賣行舉行的大型拍賣會上,這件《羅漢渡海圖》現身了!“其實去年這家拍賣行僅清宮散佚的書畫國寶就賣了10件,但因為我們財力有限,最終只購得了這樣一件。”馬寶杰說,“當時我們的好多專家都看過這件作品,認為就是記載中的那件珍品,看后大家都特別興奮。”
國寶收集
以清代散佚國寶為重點
這件作品當時的持有者是一位臺灣人,至于這件作品是怎樣去臺灣的,省博物館館長助理張力分析,它極有可能是在被“偽軍”搶掠后在長春賣至民間富貴,而后幾經輾轉流向臺灣的。
“要是像以前的拍賣會,很多人都來爭這件國寶,那我們肯定拍不成了,還好當時很多人都沒認出來它的真實身份,所以我們得以‘低價’買回了寶貝。”一位知情人士說。
去年在拍賣現場,省博物館與10多位收藏家競拍這件國寶,它起價50萬元,每次加價萬元以上,很快競爭就進入白熱狀態,最后省博物館以125萬元拍下國寶。
“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向社會征集書畫,其中以清代散佚國寶為重點。”馬寶杰介紹說。
天津“鎮館之寶”展出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金明池爭標圖》、《泥馬渡康王圖卷》等國寶昨日起在省博免費展出。
此次天津博物館攜館藏宋元明清珍跡合計54件套來沈展出,其中很多都是他們的“鎮館之寶”,如長28.5厘米、寬28.6厘米的《金明池爭標圖》就是《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的另一幅巨作。全圖在不足一平方尺的絹素上描繪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金明池龍舟比賽的情景。
另一幅南宋佚名畫家創作的《泥馬渡康王圖卷》,集中展現了宋高宗趙構騎泥馬渡黃河的故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