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和當代藝術是一個潛力很大的市場。它是持續向上發展的。在未來一兩年內,絕對的調整或回調是不存在的。”在接受《世界新聞報》記者專訪時,雅昌藝術網總經理、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首席調研員蔣偉說。
張曉剛作品成交額2億
7月19日,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成立,并發布其首份藝術市場調查報告——《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2008春季)》。報告顯示,較之去年秋季,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所占市場比例有超過5%的降幅,但并未達到人們驚呼的“拐點”。
紐約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今年3月的春季拍賣會上,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品沒有出現人們期待的火爆局面,多以估價或略高于估價成交。加上對于當代藝術此前屢創“天價”的質疑,業界開始浮現“當代藝術拐點出現”的聲音。
蔣偉以雅昌“當代藝術18指數”舉例說,當代藝術18指數選取的是中國當代藝術最有代表性的18個藝術家。從這個指數來看,當代藝術從2000年起平穩發展,2003年開始上升,到2007年秋拍達到一個高點,是直線上升的趨勢。今年雖然有所回調,但回調比例不到1%,遠遠談不上拐點。
蔣偉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2008年春拍成交總額前100位的藝術家中,油畫及當代藝術家占了40席;單件成交價排名前100位的藝術家中,油畫及當代藝術家占了57席。當代藝術的強勁由此可見一斑。
在這些當代藝術家中,張曉剛作品總成交額超過2億元人民幣。他也是惟一在今年春拍中總成交額超過2億的當代藝術家。劉小東以12件成交作品均價達到1100萬元人民幣,成為平均單件藝術品價格最高的藝術家。
對于當代藝術這種動輒千萬的現象,蔣偉認為不足為奇。“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藝術在世界上地位的提升,我覺得今天這個價格遠遠不是天價。真正的天價我們還會看到,而且每個季度會不斷刷新。”他笑著說,“不信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看。”
“回調”只是一種感覺
數據顯示,過去中國藝術市場一年成交額不到2億,現在能達到200多億。但“200多億對證券市場來說,也不過是10分鐘的成交額。所以中國的藝術市場總體規模還很小,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
蔣偉認為,有些人感覺今年當代藝術回調得很厲害,其實只是一種心理暗示,事實并非如此。
例如,香港蘇富比今年春拍上,劉小東、張曉剛、徐冰等當代藝術家均刷新了個人紀錄。“藝術市場的持續發展是不需要去質疑的。大家今天講‘拐點論’也好,假拍也好,都不足以改變中國藝術市場快速向上發展的整體趨勢。”他說,中國的油畫和當代藝術潛力很大,因為這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就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而言,“目前的交易中心仍在香港,內地只是一個生產中心”。
不過,蔣偉也提到,在投資市場中,所有東西都有跌有漲,藝術市場將來也許會有局部的回調,以便向更規范、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蔣偉笑稱,想看到真正的回調“估計有難度”。因為藝術市場在自我調整的過程中,不會針對某個人、某場拍賣會,而是針對作品本身進行投資。不好的作品肯定會跌,好的作品則會持續升值。但這種調整會在內部逐漸進行,不會出現看空的人所期望的大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2008春季)》提到,2008年,資本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關注,還僅僅存在于觀望氣氛中。就目前的中國藝術市場而言,進入的只是資金,“資本遠遠沒有進入藝術市場”。
觀點 / OPINION
業內存在炒作爭議
在成立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新聞發布會上,招商銀行總行私人銀行部副總經理蔡燦煌提到,招商銀行對于藝術品投資的關注。此前,民生銀行也曾推出“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那么,金融工具的介入對藝術市場究竟是利是弊?
北大產業與文化研究所理事長彭中天認為,“藝術與金融、科技結合是一種必然、一種時尚”。因為藝術需要金融工具、高端客戶和科技的支持,金融介入也會讓藝術品市場更加規范和理性。
事實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快速上漲,業內一直存在爭議。一種認為其物有所值,一種則認為這不過是西方投機分子的“杰作”。
對此,蔣偉認為,在藝術品市場,不單是西方,中國也存在炒作問題。但炒作不一定是壞事。“投機是投資的基礎。沒有投機,投資也就不存在了。投機和投資永遠是相生相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存在的時間短,個別不健康現象確實存在,但它改變不了市場健康發展的主流,“所以,不要一聽投機就害怕了”。
中國當代藝術未現拐點
中國當代藝術未現拐點
中國當代藝術未現拐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