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和西班牙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博物館(后簡稱IVAM)將于2008年7月20日共同舉辦“世界紀錄:當代藝術與體育”展覽,8月6日開幕儀式當天,IVAM也將同時展示Vicente Michael Seguí關于摩托競技的小說《最后的勝利》(El ultimo Podio)。
隨著中國經濟長期迅猛的發展,國際上渴望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愿望日漸強烈,IAC基金會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連接中國的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與國際知名的美術館、藝術中心等公共機構展開多方位的合作,把中國當代藝術及其最新發展及時推介給西方,特別是歐洲;同時努力促成和贊助西方優秀的藝術項目和藝術家到中國舉辦展覽及各種類型的活動。目前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已經與奧地利、西班牙、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國重要的美術館建立了良好互動關系,以后也將展開一系列的展覽項目。
這次“世界紀錄:當代藝術與體育”展覽是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與IVAM的進一步合作,首次和IVAM的合作是今年5月舉辦的“在瓦倫西亞的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展覽引起了西班牙各界的廣泛關注,也促使了IVAM以及其他西班牙美術館希望與IAC基金會展開更深入、更廣泛的合作:一方面,西班牙美術館系統表達出希望通過IAC基金會對中國當代藝術整體性收藏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西班牙美術館系統也正在大力推薦西班牙優秀藝術家與項目同IAC基金會展開合作計劃,此次展覽就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2008年,北京即將舉辦奧運會;西班牙發行量最大、并且在中國有著一定知名度的體育報紙《馬卡報》也慶祝其建刊70周年;與此同時,瓦倫西亞也將舉辦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和一級方程式大獎賽,由于這多種巧合的因素,IVAM和北京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決定共同舉辦“世界紀錄:當代藝術與體育”展覽,希望為觀眾呈現一個深深植根于人類內心的奧林匹克運動和體育精神的展覽,并且展示了社會、體育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體育保持了一系列與藝術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博愛的精神,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自我完善的不斷追求中發掘這種藝術,所有這些崇高的原則都是為了重建體育和藝術而設立。藝術和體育二者向全世界同步傳達和解的意愿。
在這種意義下舉辦“世界紀錄:當代藝術與體育”展覽, 反映了蘊含在藝術當中的體育發展進程。通過運用照片、繪畫、影像藝術、雕塑和裝置等不同媒介,藝術家們讓我們沉浸在由身體、自然、建筑和體育器械所構造的氛圍之中,提供給觀眾深深植根與人類內心的奧林匹克運動和體育精神,展示了他們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而小說《最后的勝利》和本次展覽也相呼應,都是以體育為主題。IVAM的館長貢蘇埃洛•西斯卡爾•卡薩萬(Consuelo Císcar Casabán)、藝術歷史學家弗朗西斯科•夏拉達•馬里昂(Francisco Jarauta Marión)與世界摩托界的勝者喬治•馬丁內茲•阿斯巴(Jorge Martínez Aspar)為我們共同呈現了文森特•馬吉爾•塞吉(Vicente Miguel Seguí)的這本小說。
展覽主題闡釋:
有很多原因激發了這一年里對社會、藝術和體育之間的關系的關注。2008年,北京即將舉辦奧運會,與此同時,西班牙發行量最大、并且在我國有著一定知名度的體育報紙《馬卡報》也慶祝其建刊70周年。多種因素的巧合,瓦倫西亞當代藝術研究所、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博物館(IVAM)和北京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共同舉辦“世界紀錄:當代藝術與體育”展覽,希望為觀眾呈現一個深深植根于人類內心的奧林匹克運動和體育精神的展覽,并且展示體育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體育保持了一系列與藝術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博愛的精神,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自我完善的不斷追求中發掘這種藝術,所有這些崇高的原則都是為了重建體育和藝術而設立。藝術和體育二者向世界其他地區同步傳達和解的意愿。
讓我們追溯到公元前776年在希臘奧林匹亞舉行的第一屆奧林匹克,從那次歷史性的時刻到今天,所有舉辦過的運動會的本質一直都是相同的:即,將體育理解為一種運動和文化的節日。
“堅持高品質生活,追求完美;培養不分出身、品質高尚的人才;每四年讓世界的戰火停息,就好像為人們舉辦一次如沐春風的節日;通過奧林匹克中哲學藝術的參與,使美得到進一步的深化”,這些金玉良言是皮埃爾·德·顧拜旦在19世紀為奧林匹克運動做出的定義,并且它們至今仍很幸運地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它們也正是我們想在瓦倫西亞這次展覽中所大力提倡的,并預示著它們能和蘊涵在藝術當中的奧林匹克和運動精神相結合。借此展開討論,而討論的目的在于將藝術和體育精神邁進的步伐協調一致。
在這種意義下,“世界紀錄:當代藝術與體育”展覽捕捉到了蘊含在藝術當中的體育的最新信息。所以,此次參展的藝術家讓我們沉浸在由身體、自然、建筑和運動器械所營造的氛圍之中,這次展覽中的人體藝術部分,由胡里奧•瓜雷斯瑪(Julio Quaresma)與伊莎貝爾•穆紐茲(Isabel Muñoz)的大型圖片所呈現,這兩位藝術家用他們的相機捕捉到了以身體為聯系的獨特視角。我們在霍蘇涅•阿姆納利斯(Josune Amunarriz) 2006年的作品《冰川映像》當中能夠找到自然的主題。這個作品由圖案結構組成,讓人們想起那些登山者可以使用其自身登山技巧登至世界最高峰的那些地方。在這部分作品當中,尤其要提到加布里埃爾•迪亞茲2005年的作品《喜馬拉雅的呼吸》。作品向我們展示的是巨大峰群之中的一座山峰,拍攝這一系列峰群是從斜坡和凹凸不平的崖壁著手的,向我們呈現了自然的偉大,在不經意間舍棄了人類實體的存在。
在我們居住的21世紀,將體育大事件與建筑的融合是至關重要的:何塞•馬努艾爾•巴耶斯特爾(José Manuel Ballester)展示給我們他近期在北京拍攝制作的一系列奧運場館的照片。運動器械作品在卡洛斯•古安亞斯(Carlos Cuenllas)2005年的作品《方程式1》和日本化州島藝術家川島健司的作品《自動化自行車》中得到呈現。
關于《最后的勝利》
小說《最后的勝利》和展覽“當代藝術與體育”相呼應,都是以體育為主題。IVAM的館長貢蘇埃洛•西斯卡爾•卡薩萬(Consuelo Císcar Casabán)、藝術歷史學家弗朗西斯科•夏拉達•馬里昂(Francisco Jarauta Marión)與世界摩托界的三連勝冠軍喬治•馬丁內茲•阿斯巴(Jorge Martínez Aspar)為我們共同呈現了文森特•馬吉爾•塞吉(Vicente Miguel Seguí)的這本小說。
小說給予了業余摩托車手和摩托車愛好者以最崇高的敬意,尤其是職業摩托車手,當然還有機械師和駕駛員,他們雖未曾實實在在獲得什么榮譽,卻為這項運動創造著輝煌。正如IVAM的館長所指出的那樣,這本書以生活化的語言描述了有關摩托車界的歷史,書中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很自然的帶著感情感受生活。小說讓人不禁想起杰克·凱魯亞克的那本神奇而又精彩的小說《在路上》。
哲學教授弗朗西斯科•夏拉達•馬里昂分析這本書的內容時,開頭著眼“自然主義”風格,接下來的評論主要圍繞著小說在動作描述上的驚險刺激。他對圖像的感受如此迅速,由此他斷言把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會相當容易。同樣地,夏拉達教授也表示這本書的精髓和斗牛士何塞利托(Joselito)的格言交相輝映。當被問起斗牛使他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他回答到:“因為生活還不夠充實”。
當喬治•馬丁內茲•阿斯巴(Jorge Martínez Aspar)談到在摩托界的經歷時,言語中也透露了同樣的思想,只不過這種生命受到威脅的狀態已演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他還講述了一些七十年代他剛剛涉足比賽時的一些軼事,也展示了他與機車世界的關系,帶給我們他在摩托駕駛和競技中的美好時光。
作者文森特•馬吉爾•塞吉(Vicente Miguel Seguí)表示書中非自述的部分反應了他生活的不同階段,而這也正是這本小說的精彩部分,在長久的孤獨中醞釀出來的,而這種孤獨來自于他長期的摩托車變換生涯。
“世界紀錄:當代藝術與體育”在798舉辦
“世界紀錄:當代藝術與體育”在798舉辦
“世界紀錄:當代藝術與體育”在798舉辦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