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733”不是波音客機,也不是足球陣型,而是近期崛起于成都建設南路的一座藝術工廠,從外觀上看就是一幢破敗的廢棄廠房,7月18日,100位中外年輕藝術家在這個名叫“733”的地方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當代藝術展覽,這也是“733”開館之展。昨日,記者采訪了“733”的首席負責人蘇陽,他獨家揭秘“733”藝術工廠的來龍去脈。據了解,已經在成華區簽下數年租約的“733”工廠預計在今年年底與市民見面。和“藍頂”、“北村”類似的是,它意圖成為成都本土藝術家的集散地;不同的是,它所標榜的國際性及創意產業的遠大規劃。
現場:工廠要變身藝術“集散地”
“733”灰色的水泥墻散發出上個世紀工業時代獨特的歷史氣質,遠遠望去,和廢棄的工廠沒有太大差異。走進去之后,才感覺到這幢房子開闊的空間感,無論是面積還是層高,都遠遠超越了一座普通藝術工作室或畫廊所能賦予的感受。
去年,蘇陽從朋友那里獲悉,建設南路有一個舊工廠很有特點,適合做和藝術有關的事情,“我聽說已經有不少藝術家或者藝術機構去看過,但是沒有辦法取得租賃權。藝術家的專業是在藝術上,我托朋友打聽了情況,剛好那一片區目前進入了成都市文化創意發展的規模片區。”蘇陽拿到了5年的租賃權:“那段時間我基本上把上海、北京的經驗全部用上了,半年內一共設計了6個方案,還結合了成都本地的休閑特色,才獲得了認可。”蘇陽講,“之所以取名為‘733’是因為這本來就是原來這個地方工廠的代號。”
特色:主要打造創意產業
早在打造“733”之前,蘇陽以及他的團隊已經成功打造了上海的“四行倉庫”和北京的“1號地藝術園”,“‘四行倉庫’的前身是上海的一批歐式老建筑,上海市政府支持我們進行藝術改造,這樣不僅有利于保護近代建筑,也把文化的內涵通過現代的形式毫無尷尬地保留下來。說得直接點,就是做創意產業。”
蘇陽解釋了“733”和目前“藍頂”、“龍園”、“北村工廠”等成都藝術空間的區別:“這些和藝術家本身的關系更緊密一些,但是‘733’絕對是做‘創意產業’,空間這么開闊,將來進入到里面的不僅僅是藝術家、畫廊,也會有設計、服裝、動漫、音樂、出版等,只要是和創意相關的都可以。”
規劃:填補國際化藝術平臺空缺
據了解,“733”目前有三層樓,按照規劃,一樓用于畫廊,二樓用于團隊式的工作室,三樓主要是給藝術家私人創作使用。蘇陽介紹,自從“733”藝術工廠的消息發布后,已有不少藝術機構和藝術家跟他聯系,“有一家上海的美資畫廊和成都本地的畫廊最近打算到實地考察,三樓打算劃分出20多個獨立空間作為私人創作室,現在已有30多人預訂。”
蘇陽認為,雖然成都是一個藝術人才、資源的聚集區,但成都缺乏一個更好的國際化平臺,藝術家總是在四川創作,到北京上海去搏殺,去賣畫,去談判。蘇陽的自信在于,十幾年的工作使他不僅積累了相關的業內經驗,也積累了非常廣闊的跨國界的人脈關系,18日的揭幕展,他就請到了不少外國藝術家。
據了解,成都藝術家賀鵬對“733”非常感興趣,已在藍頂有了一間工作室的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成都這么大一個城市,應該有一個綜合性的文化集中地,它的出現可能會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甚至可能帶動成都藝術市場這一塊。‘733’藝術工廠選在城市東部,那一帶原來是工業區,而當代藝術和工業時代有許多歷史關系,所以我比較看好這里。”
疑問:缺乏自然生長的基礎
“733”的困境依然存在。據了解,目前“藍頂藝術空間”給藝術家的價格是每個月9元/米,北村是每月6元/米,而“733”如果要以每月15-16元/米的成本價來收租金,可能每平方米會虧損4到5塊。
作為成都當代藝術“大本營”的藍頂藝術中心也在悄悄改變,經過4年多時間的發展,其吸納的藝術家越來越多,而那些老畫室也愈發陳舊和擁擠。目前藍頂的藝術家們也開始“開疆擴土”,在三圣鄉找了一大片土地開建二期工程。據藍頂的“靈魂人物”周春芽介紹,新藍頂也會積極發展創意產業,而且是當地政府積極邀請成都的藝術家加入,希望能通過藝術帶動經濟的發展。
上海的“四行倉庫”成功了,可成都版的“四行倉庫”——733會不會在這里遭遇水土不服?本土很多藝術家都在觀望當中。昨日,記者采訪了一位不愿意公布姓名的本土著名油畫家,對于“733”,他的看法是:“國內比較好的藝術工廠如‘798’都是當初自然而然形成的地方,需要時間和一定的磁場效應才形成現在的規模,現在依然有不少人慕名前去,但是‘733’更多的是面向藝術家‘租樓’的商業行為,能夠做成什么樣現在很難說。”
針對這一看法,蘇陽表示其實沒有太多可比性,“‘733’的未來可能更接近于上海的‘四行倉庫’,而不是北京的‘798’。”
記者楊帆 實習生趙正旭攝影劉陳平
□相關鏈接:
上海“四行倉庫”
上海四行倉庫總面積為4.3萬平方米,改造老倉庫開發城市創意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四行倉庫有建筑、廣告、藝術等工作室100多個,聚集了1000多位藝術工作者。現在這里每年還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交流,美國一些藝術院校甚至派出學生來藝術倉庫實習,已經成為上海創意工業的坐標之地。
北京1號地藝術園
原本是北京市千斤頂廠,廠房閑置多年。2005年,受798影響,以“村莊”為核心的集藝術機構、藝術家、策展人、經紀人、評論家、收藏家等形成完整的藝術產業鏈。據了解,整個一號地藝術園商業氛圍最為成熟的區域是一號地D區,目前僅D區的藝術藏品價值就在12億元以上。目前,已進駐包括A-SPACE、臺灣現代畫廊、尚元素藝術館、吳畫廊、美國漢默藝術基金、藝公館等22家藝術機構。北京漢雅軒藝術有限公司、張小剛藝術有限公司、一巖堂藝術館、邱志杰工作室等國際知名的藝術機構也將進駐。另有70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藝術工作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