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24日發布通告稱,敦煌現代石窟壁畫《藥師菩薩像》被揭盜。記者7月27日下午從敦煌市公安局證實了這一消息,該局刑警大隊已立案調查。
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位于敦煌市區以西33公里處的黨河峽谷,始鑿于1996年,是根據敦煌研究院創始人、“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先生的“繼續敦煌”的意愿,由常書鴻先生的夫人——敦煌學者李承仙和兒子——旅日藝術家常嘉煌自籌資金開鑿的。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發布的通告稱,一號窟《海外遺寶窟》是敦煌現代石窟與西南大學藝術學院聯合創作的,這幅被盜的《藥師菩薩像》圖源自1907年法國伯希和盜走的敦煌藏經洞唐代絹畫,由李承仙復原放大繪制,壁畫高210厘米,寬80厘米。據了解,這是敦煌現代石窟的第一幅壁畫,也是李承仙生前留給敦煌人民的最后遺作。
案發后,敦煌市政府對此非常關注,敦煌市委書記兼市長孫玉龍立即指示當地公安機關進行立案偵查。得知這幅畫被盜,常嘉煌表示非常心痛。因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完全是由常嘉煌自籌資金開鑿并組織中外文化使者作畫,資金緊缺,防范措施不嚴密,整個石窟只請了一名管理員,而管理員有時也要進城辦事,《藥師菩薩像》就是在管理員離開時丟失的。丟失時間在7月15日至7月23日之間,發現該壁畫被盜的時間是7月23日上午。當時,一位來自南京的客人進入洞窟參觀,管理人員才發現這幅畫已經不見了。
由于常嘉煌和母親李承仙當初復制這幅壁畫時發現所開鑿洞窟的土層很薄,墻體存在剝落,直接在墻體上作畫的話壁畫容易受到損壞。所以,他們特意在墻面上裱了一層絲絹,然后在貼在墻上的絲絹上臨摹壁畫,這樣一旦墻體有問題,方便壁畫的轉移。常嘉煌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當初想把壁畫更好地留給后代的方法卻給盜竊者留了空子,使得不法分子的盜竊方法非常容易,只要伸手一揭就可以拿走壁畫。
就復制品壁畫《藥師菩薩像》被盜的詳細情況,敦煌市公安局正在立案偵察。石窟負責人分析認為,今年年初時石窟曾經崩塌,由于資金原因未及時修繕,小偷可能就是從崩塌處爬進石窟內揭盜壁畫的。 《蘭州晨報》供稿
人物檔案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夫婦
敦煌研究專家、藝術家常書鴻、李承仙夫婦傾盡一生守護敦煌,被人尊稱為“敦煌的守護神”。
常書鴻生于1904年,杭州人,著名畫家、敦煌學專家、第一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為敦煌藝術的保護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1927年去法國學習法文和繪畫。1935年秋他在巴黎塞納河畔一個舊書攤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編輯的一部名為《敦煌圖錄》的畫冊,十分驚奇,方知在中國還有這樣一座藝術寶庫存在,他內心感到十分震撼。為了敦煌藝術寶庫,他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毅然回到了祖國。1943年3月,常書鴻肩負重任,經過幾個月艱苦的長途跋涉,終于到達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1944年的秋天,教育部正式批準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常書鴻任所長,直到1994年他去世,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于敦煌莫高窟。他的妻子李承仙1947年9月赴敦煌,在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從此開始將畢生精力投入到對敦煌藝術的保護和研究事業中,直到2003年去世,一直為守護敦煌而努力。
在常書鴻和夫人李承仙辛勤工作的幾十年中,組織修復壁畫,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寫了一批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論文,還臨摹了大量的壁畫精品。他們在致力于敦煌藝術研究的同時,始終堅持藝術創作。李承仙曾獨立創作了國畫《擠奶圖》《絲綢之路/飛天組畫》《敦煌舞樂》《唐代飛天》等。李承仙在敦煌臨摹北魏至元代的壁畫共340余平方米,作品不僅在國內大城市展出,還曾赴捷克、印度、波蘭、緬甸、日本、法國等國家參展。
煌現代石窟第一幅壁畫被盜
煌現代石窟第一幅壁畫被盜
煌現代石窟第一幅壁畫被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