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好奇的心情,我走進了上海師范大學博物館。燈光閃著神秘色調的展廳,給人以幽遠的歷史感。聚光燈打在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上,寧靜中我仿佛聽到古人的竊竊私語:“聽,有人來了。擺好姿勢,展示塑造我們的民間藝人的藝術智慧與勞動的結晶。”
兜繞了一圈,有尊立在寬走道中間的暗金棕色像,沒有玻璃罩!我湊近凝視它,大概80厘米高,40厘米寬,是尊觀音像。我奇怪它的制作材質,似銅但絕對不是;像木,卻又不確定。看到貼著的簡介牌上寫著“明木刻觀音像”,我不得不為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而贊嘆——能用木頭把觀音刻得如此坦然,如此傳神,多么高超的工藝!觀音并不是靜坐、高高在上的樣子,而是一腳盤坐,另一只腳撐地,一手搭在豎立撐地的腳上,另一手隨意搭在一邊。我能想象她認真聽人們的祈福。眉心的一顆痣(我猜測它是朱紅色的)好像是看破紅塵的慧眼,身披一件藏青色絲巾,一切搭配得那樣恰到好處,我走到像的后面,仔細瞧藏青色絲巾上的紋理,是一朵朵小小的金色小花,使觀音像看起來讓人又敬畏又喜愛。我不了解古人使用怎樣復雜的工序,怎樣細巧的技藝,以及怎樣令人驚嘆的耐心來完成這尊造像的,我只知道,它給現(xiàn)在的我們帶來的不只是贊賞,更多的是無盡的思考。
觀音眼皮向下,遮住了眼睛,我想看看她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看世事,看人情。我湊得很近,也想當一回“觀音”看透觀音,同行的校友都以奇怪的眼神看著我,甚至有人準備制止我湊得更近而破壞到文物。然而我不能看清,當然更不可能看懂。那么多佛像,觀音像都是以同樣的眼神出現(xiàn),即使我湊得再近也未必能了解他們,并像他們一樣寧和。若我行,也許我已經在深山野林中隱居起來了。我的思緒就跟著我的遐想一起飄飛……
我退后默默地看著觀音像,心靈受到了洗禮,心田一片清明。
后來,我目睹了唐朝的三彩胖婦樂俑,領略了唐人以胖為美的審美觀。我看到了一尊青瓷思索模樣的羅漢造像,聯(lián)想到了羅丹名雕思想者。我看到了彩繪陶哺乳俑:一位婦女坐在一張木凳上,結實也很漂亮。婦女臉上的溫和展示了一位母親對孩子的無限柔情與關愛,讓人感動。在精品陳列柜里找到了清朝白玉和蜜蠟的觀音像。看到了我們往西取經的藏人帶回的梵文以及他自己的翻譯,看到了用珍貴沉香木雕制成的軸式浮雕觀音像,看到了木刻金漆千手千眼觀音像……
徜徉在這藝術珍品的長廊里,我知道我們是在緬懷過去中國的燦爛文化和藝術瑰寶,但不是膜拜歷史,而是借歷史以瞻望明天。我相信,我們的前路雖泥濘坎坷,但最終我們中華的文化和藝術一定會重鑄輝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