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陸首部有關“798藝術區”專著面世———
798,一個簡潔的詞條,儼然已經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紅得發紫的符號。隨著北京奧運的臨近,這里更被列為2008北京奧運文化旅游主要景點,奧運期間這里將迎來60個國家的元首和各國運動員、官員、記者的參觀。
從昔日盛極而衰的國營電子廠,到今日舉世矚目的民間藝術區,它的誕生背后經歷了怎樣坎坷曲折的蛻變與重生?《北京798———再造的“工廠”》用彩色與黑白兩種語言和圖像記錄了兩種顏色的時間,從718到798,有一些人走了,更多的人來了……日前,本書的編者藝術家黃銳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發現798:這里的窗戶會朝北開,“因為北方的光線比南方穩定,沒有陰影。”
在很多年前,黃銳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和798這個地方結下不解之緣。這個從小在四合院長大的北京人,是當年著名的“星星美展”的發起人之一,在日本期間就參加了保護城市歷史建筑的工作,天生有著某種城市的情緒和對文化的敏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媒體報道中,黃銳幾乎成了798藝術區的代言人。
2002年,回到北京不久的黃銳鬼使神差般地發現了這片廠房。“我從日本回來以后,比任何一個人都清楚,我就是要進入一個工廠空間去生活和工作。”
進入798的那一刻,黃銳說那完全就像做夢一樣,“里面特別黑。當時是早春時候,晚上6點,有一點微光,從很臟的窗戶里透出來,那個地方全是土,有幾臺舊機器,這種房子的弧線我特別喜歡———最美好的曲線都是弧形的。進入這個空間,毫無選擇。”
當時的798已經聚集了包括八藝時區書店老板羅伯特,隋建國、于凡等藝術家的工作室,隨著越來越多藝術家聚集在這里,黃銳也逐漸開始發現這個空間的歷史價值。“798是北京這個擁有最古老文明的最新城市的最大的工業遺產。”
1957年10月7日,當時亞洲第一大電子元件廠718廠宣告建成投產。據原718聯合廠首任總工程羅沛霖回憶,現在的798藝術區的前身是原電子工業部所屬706、707、718、751、797、798等6個廠組建的聯合體“718聯合廠”,是東德在中國最大的工程,委托德國的建筑師設計的。“那種鋸齒形的廠房我曾在天津也見過,但是那些廠房的窗戶是朝南的。我曾專門詢問過在德國陪同我參觀的工程師,為什么窗戶會朝北開,朝南不是陽光會充足些嗎?他的解釋是北方的光線比南方穩定,沒有陰影。”
■保留798:把798的名號打出來是一件我們刻意去做的事情,做成了,很多人卻選擇了離開
2000年12月,這片區域的六家單位重新整合組成北京七星集團,由中關村電子城對718大院進行重新規劃,部分產業遷出大院。為了利用空置的廠房,七星集團將部分空置廠房短期出租。在黃銳他們2002年進入到這片區域的時候,七星集團就已經做好了將在2005年改建成電子城的準備。
“一小撮藝術家,自稱房客,到了798租房。主人要賺房錢,且簽下合同。忽一日,房客造反,說房子是文化遺產,要保護,要成立藝術區。主人憤怒地要趕走房客,以期糾紛。誰知房客理直氣壯,攪弄是非,反客為主,一下子成名,成為798故事。”黃銳在書中引用一位批評家的話寫道。“把798的名號打出來是一件我們刻意去做的事情,你不把自己的牌子打出去誰來幫助你,我們策動全社會來保護這些老建筑。”黃銳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有了編著《北京798———再造的工廠》這本書的想法。“為了能夠保留這個區域,我們搜尋了很多歷史資料,你在書中看到的很多老照片和文章都是我們當時為了作為證據和材料搜集的。我們想通過這些東西告訴政府、公司、有關單位它的價值。”由于急切地需要發聲渠道,這本書的原型2004年曾經以香港書號出版,“我們把這些書150本送到了有關單位負責人的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黃銳還組織藝術家們發起“再造798”和“大山子國際藝術節”等大型活動,成為聚集媒體和公眾視線的焦點和平臺。
這些努力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甚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注意,連一些政治人物都到這里來參觀。隨后,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的一些畫廊在“798”陸續落戶,這里變成了國際藝術交流的聚集區。
在知道798藝術區終于保留下來的那一瞬間,黃銳并沒有欣喜若狂,他已經暗暗地意識到自己對于798的使命也將告一段落。“現在140多家畫廊,已經有了整套管理的體制,現在已經不需要我了。”如今,這個曾經把798概念大聲喊出來并推向國際的藝術家終于回歸到“藝術家”的身份,“曾經很多人質疑我還算是藝術家嗎,幾年來我的作品做得很少,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保護798的工作中了。現在應該是回歸的時候了。”
從2005年開始,像黃銳一樣,一大批最早進入798的藝術家陸續離開,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黃銳也堅信跟紐約SOHO一樣,那里正昭示著798的未來。“現在那里一家畫廊沒有,更不用說工作室,現在全部變成了高檔公寓和品牌店。像中國近些年的藝術區從圓明園、上苑、宋莊到798的流動一樣,國外的藝術區也在不斷變遷當中。商業社會總很容易把藝術的果實吸收過去。”
對于未來最讓黃銳擔憂的是,“當耐克牌的鞋子和Diesel的褲子被高光閃爍的時候,人們的眼睛還會去搜尋深刻或是晦澀的藝術實質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