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藝術品市場的不斷擴大,書畫造假作偽之風也隨之盛行,以致大有泛濫之勢。因此,鑒別真偽則成為書畫收藏的首要任務。20世紀60年代以來,書畫鑒定方法日趨豐富完善,逐漸成為專門之學。如若對其進行爬梳歸納,無外以下兩個鑒定流派或者系統:一是文本文獻的鑒考結合派;一是從書畫視覺方式人手的圖像風格分析派。
在文本文獻的鑒考結合派中,當首推張珩、謝稚柳、徐邦達、啟功、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等幾位大家。雖然他們書畫鑒定的成就各異,影響各有大小,但是在中國20世紀的書畫鑒定領域里,幾位卻是不祧之大宗,整體影響極為廣泛與深遠。這些名家不僅具有豐富的書畫鑒定實踐經驗,而且大多兼工書畫,淹貫經史,著作宏富,具有獨特的學術代表性和廣泛的學術影響力。
第二個流派是從書畫視覺方式入手的圖像風格分析派,這種與傳統書畫鑒定方法大相徑庭的鑒定方法,源于新的學術思想方法與中國傳統繪畫史學研究的結合。方聞、李鑄晉、吳訥孫、何惠鑒等學者以及石守謙、陳葆真以及方聞先生的高足傅申等,是杰出代表。
以方聞先生為代表的“圖像風格分析”書畫鑒定派,在操作中先確立由可靠作品所組成的書畫系列,然后通過風格分析得出不同時期的書畫“視覺與結構原則”,最后把具有疑問的作品依據此原則進行鑒別。這一方法在理論上顯得異常具有科學性,有板有眼,頗有分寸,但是具體操作起來卻并非易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