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有雕塑歷史的城市,不管是在解放前,還是在解放后的一段時期里,建立的雕塑大都是紀念像。所以在人們的印象里,雕塑就是紀念像。改革開放后,出現了“城市雕塑”這個名稱,雖然這個名稱對室外雕塑的定義并不確切,但是它預示了城市將熱情地把雕塑擁抱進自己的懷里,雕塑從紀念碑的圣壇上走了下來,成為一種城市景觀的公共藝術。
多元化雕塑象征城市開放
有人說,開放是現代城市的本質。那么雕塑的多元化無疑是城市本質的一種體現。1984年,在虹橋開發區落成的一座不銹鋼噴水雕塑《嬉水少女》,可以說是在國內首先使用不銹鋼制作雕塑的“始作俑者”。這不僅是對材料的解放,更重要的是拓展了雕塑表現的手法及創作觀念。從新世紀里建成的浦東世紀大道上的《東方之光》到南匯臨港新城的《司南》,在這些大型不銹鋼雕塑中可以感受到傳統與現代合奏的美妙與精彩的旋律。
曾記得,當一直站在淮海中路、茂名路口的青銅雕塑《打電話的少女》有一天突然失蹤了,竟然引起了全市人民的關心,雕塑在城市中的親情作用凸現了出來。這一“事件”使得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像風靡一時,在公園、廣場、步行街,乃至居住小區里經常能夠與它們見面。
開放必定是多元的。漫步新上海灘,抽象雕塑、活動雕塑、彩色鋼板雕塑異彩紛呈。聳立在浦東濱江大道的雕塑《撫今思昔》,就是將當年上海船廠遺留下來的一只大鐵錨擺放在江邊,鐵錨的現成品特性使其成為一件典型的“大眾藝術”作品,它以本身的歷史感、滄桑感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變遷。
隨著羅丹的《思想者》、凱撒的《大拇指》、阿曼的《飛躍的馬》等世界級大師的作品落戶上海,來自美國、法國、英國、荷蘭、意大利、韓國、日本等當代雕塑家的作品紛紛在都市里亮相,引得“歐盟牛”和“巴迪熊”也來滬玩了一圈,體現出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文化氣質和廣闊胸懷。
老雕塑更新延續城市文脈
上海解放后幸存的一些雕塑,包括建筑物上的裝飾雕塑,在“文革”初期即遭受到破壞和拆除。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上海的一些部門自覺地著手被毀壞的雕塑的恢復和重建工作,首先是閘北公園里宋教仁像,接著是汾陽路三角地的普希金銅像;在90年代中又恢復了郵電大樓鐘樓兩側的高浮雕《通訊之神》,浦東發展銀行(原匯豐銀行)大門口的一對銅獅子也復原就位,上海作家協會小花園里的半裸女人體石雕像《普賽克》從地底下起死回生;2000年后,友邦大廈(原《字林西報》大樓)檐角上的八尊裸體力士像從被封閉了三十多年的水泥中剝離出來,還原了建筑物的原貌。作為城市文脈的一種體現,這些老雕塑的恢復和重建,為半個世紀前的上海保留了一段有形象可見的歷史。
多形式雕塑成為城市風光
繼以雕塑為特色的上海龍華烈士陵園、東方綠舟知識大道建成以后,利用廢棄的原上鋼十廠冷軋帶鋼廠房改建成的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成為一處陳列、收藏、研究雕塑,特別是當代雕塑的專門機構和展覽場館。2006年,上海又誕生了首座雕塑主題公園——長壽公園,開園伊始就匯集了18組25件中外雕塑作品。連續七年舉辦的“南京路步行街雕塑邀請展”,以及“上海國際城市雕塑雙年展”等大型流動性室外展示,在探討“雕塑與城市對話”這個話題的同時,也為公共場所和商業步行街帶來了濃郁的藝術氛圍。城市雕塑從題材內容到表現形式,從創作觀念到展示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反映出雕塑已不單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藝術載體,也不僅僅是美化城市的裝飾品,它是一種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體現城市精神,能夠與現代城市人進行對話和交流的公共藝術。上海城市雕塑30年來的變化,從一個角度反映出改革開放的政策促進了文藝的繁榮和發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