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可不是普通的老頭,作為尤倫斯(UCCA)當代藝術中心的領袖,??恕び葌愃故侵袊敶囆g的大主顧。

北京798藝術園區某藝術空間。798藝術區揚名海外、畫廊云集,是中國當代藝術重要的銷售基地。

宋莊是著名的畫家村,有不少畫廊和藝術家工作室。
20世紀90年代,中國畫廊曾經發展迅速,數量突破萬家,但是在曇花一現后,畫廊開始以每年上千家的速度銳減。尤其到了2005年之后,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起起伏伏,畫廊作為藝術品交易的一級市場,其發展也經歷了一些曲折。畫廊業的成熟,被認為是西方一級藝術市場成熟的關鍵。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畫廊老板們的身份也在悄悄轉換,和藝術家的合作也越來越多元化。
橫觀中國畫廊業,我們要問:畫廊老板,應該是個什么角兒?
低端畫廊生存艱難
一位業內人士說,中國畫廊的整體運作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所說的整體,主要是指龐大的畫廊數量中的低端畫廊。
在不同的畫廊工作有五年資歷的常小姐告訴記者,整個畫廊業都不景氣,一些畫廊連生計都很難維持,除了代銷幾張當代書畫家的作品,甚至一年到頭都沒有多少交易,更不用提畫廊應該同時具備的另外兩個基本功能——發掘新人、培養收藏群體。她兩三年前任職的一家小畫廊已經轉賣旅游品了,就算處于琉璃廠的黃金地段,畫廊的生意也不盡如人意。一般來光顧畫廊的顧客里,還是相當青睞幾千、上萬元便宜畫的,像那些十來萬的、二三十萬元的名藝術家的作品,一般都是好點的畫廊才能“搶”的到代理權,這些畫廊通常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客戶群,有銷售網絡,也能獲得藝術家信任。
常小姐覺得,只有畫廊代理的畫家好,畫廊有資金和學術實力能做展覽,把自己的收藏群體培養起來,才能走上良性循環。大多新生畫廊,要是長時間賣不動畫,就會導致畫家換到這兒那兒,流動性很大。798藝術園區的地盤就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幾乎每月都有新畫廊入駐,但也有不少畫廊生存不下去搬走。
藝術評論人士任戎說,即使到現在,一些為賺錢而生的低端畫廊仍會有剝削藝術家的舉動,缺少統一的行業規范和誠信仍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畫廊業涌入資金、學術巨頭
10年前,最早登陸中國的畫廊,有上海的香格納和北京的紅門,兩家的老板都是外國人。而代表中國內地藝術市場的中堅力量,像常青畫廊、空白空間等,也都是外國老板的天下——因為畫廊本來就是歐洲的“舶來品”。而近兩年,國外擁有大資金、大背景的名牌畫廊紛紛選擇來中國開分店,光798這兩年就吸引來了尤倫斯、佩斯等國際著名財團的進駐。畫廊也出現了純粹的商業畫廊,兼學術、商業于一身,有賺錢養學術的、非營利的等等不同形式。
XYZ行云座畫廊經理成國琴曾感慨地對記者說,國外大畫廊入駐798,確實使本地畫廊開了眼界,也給畫廊業開通了一個觀察世界同行做法的窗口,但直接的影響就是798地租的日漸高漲,給本地畫廊帶來的不小壓力。
Marlborough畫廊董事長在參加中藝博舉辦的“畫廊博覽會”時,曾明確了一個好畫廊的標準,它不僅代表藝術市場,還是高級社交階層和藝術評估、藝術評論的中心。畫廊幫助收藏家挑選藝術品,為藝術家做宣傳和建立市場、聲望,畫廊應該是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元素。
北京唐人當代藝術中心總裁鄭林覺得,現在國內已經出現了一些具備給藝術家做全球代理、或者地區性總代理能力的畫廊。
和藝術家主要靠“人情”維系
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畫家陳可跟畫廊是代理的方式,他覺得,現在簽約的合作已經不時髦了,因為這樣對畫廊也很有壓力?!?000-2003年感覺簽約的方式多一些,近幾年都傾向于代理制了?!标惪烧f,以前簽約就是畫廊規定畫家每年要交多少張畫,碰到想買的就打包壟斷你的作品,但價錢不高,就像有人發不多的“薪水”,跟普通白領的工資差不多少。有些畫廊買斷畫后就拿去拍賣或介紹給固定客戶,從中賺取差價。
現在的合作更多是雙向選擇的,陳可說,市場好像越來越公平。北京一些畫廊比前幾年做得好很多了,會幫藝術家做很多事情。中國四到五年以上的畫廊才有一定的客戶和判斷力?,F在也有簽約的合作,但肯定的是畫廊也越來越不輕易把作品都買斷。
北京唐人當代藝術中心現在跟藝術家就有多種合作關系,但固定代理的畫家占大多數,其總裁鄭林覺得,代理模式漸漸走俏,表示著未來合作關系的越來越規范。畫廊會給藝術家做整體包裝運作,彼此間互相依賴。唐人的北京空間一年就要做七到八個展覽,曼谷分空間每個月都做展覽。本身就有策展的團隊,重要的展覽則請專業的策展人來做。
陳可說,其實西方是沒有藝術家來炒作自己的,但國內還是有好多藝術家不專心于創作,自己賣力推銷自己的畫。畫廊和畫家的合同簽訂也經常很“模糊”,因為中國是靠“人情”、“圈子”混的國家,還不能完全地以法律規范說話。
畫廊該不該身兼多職?
唐人畫廊現在就老做一些學術性展覽,甚至邀請一些不是自己代理的畫家參展。鄭林覺得,畫廊的生存不能只考慮商業目的,畫廊要繼續往下走,一定要有學術地位,能引導藝術的潮流,這樣好的藝術家也愿意跟你合作。
獨立策展人馮博一給自己定了條規矩就是“不做畫廊老板”,因為如果評論自己代理的藝術家,就有點不純粹了。他認為畫廊就是做好藝術家的推廣,現在很多畫廊老板身兼多種角色,非常混亂。
APT簽約藝術家張慧倒覺得,從高端一點的畫廊來說,學術背景應該是第一位的,因為畫廊是要像伯樂相馬一樣有專業素質,而且要對畫家作品的定價做估算。畫廊老板應該具備學術背景或者選擇跟有學術背景的策展人合作。奇怪的是,現在一些沒有學術水準的畫廊商業也做得非常好。
對于畫廊老板身兼策展人或者策展人兼職開畫廊,是否影響藝術評論的公正性?
“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實和格局與西方整個藝術體系的差別,將會成為未來市場良性運轉的障礙。”蘇富比董事、亞洲當代藝術中心負責人張曉明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問題。張曉明認為,目前藝術品市場上,“每個人都擔當著多重身份,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頭上的帽子都有好幾頂,相互之間角色串位”。
低位運營不利于藝術環境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藝術家作品的漲勢與畫廊和藏家的力挺密不可分,畫廊包裝推廣新銳畫家,相當于經紀公司炒作“快男”“超女”,有些人靠實力說話,而更多人的成名離不開資本的助推。
現在在許多博覽會、拍賣會上,收藏家、投資者和畫商明顯采用炒作股票的手法,短期內將一位藝術家的價格“提起來”,制造出虛假的價格指數。在目前整個市場走強的形勢下,畫廊和藝術家可以靠這種手段獲得巨大收益,但是長期來看,對于藝術市場并非是好事。當經濟形式稍有變故,收藏家、畫廊也無法承受如此高價,中國藝術品市場有可能步日本以及我國臺灣之后塵,進入一個漫長的蕭條期。
而且畫廊、拍賣行和畫家之間還沒有建立合理的游戲規則,還有相當多是短期合作、賺錢走人的關系。而不少拍賣行與畫家跳過畫廊直接交易,打亂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關系,使中國畫廊業陷入一種無序競爭的局面。
畫廊業的萎靡不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有不少畫家自畫自賣,其結果加大了畫廊的經營難度。當前有不少藝術家在經濟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推銷自己、包裝自己、炒作自己。如一些畫家將作品送入拍賣行,讓自己的學生或家人在拍賣會上舉牌以比較高的價格拍下,以便為自己在家賣畫創造價格空間。
該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放任畫廊“低位運行”,不利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藝術品拍賣會有“放大”效應,甚至為追求“紀錄”有不誠信行為。相比之下,畫廊是按照市場價來確定藝術品的價格,較為真實。另外,比起一家拍賣行一般每年只舉行兩次拍賣會,畫廊能隨時隨地待客,同樣有利于藝術品市場的常態、平穩發展。當代的美術家應歸位到畫廊。
資本助推“謊言共同體”?
“北京的畫廊比掛在墻上的作品還多!”這句流行于美術圈的笑話,生動地描繪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實:在資本的推動下,當代藝術在中國創造的“奇觀”,甚至大大超過了藝術家的心理預期。
著名策展人朱其最近在他的博客里連續發表了幾篇批評藝術市場的文章,結果在近幾個星期引起了極大的反彈,甚至有人在網上對他進行匿名的人身攻擊。朱其說,有些人如此恐慌,是因為目前當代藝術的天價行情是建立在一個“謊言共同體”基礎上的。
1996年之前,中國沒有一個雙年展,現在已經有7個雙年或者三年展——上海、廣州、南京、北京、貴州、安徽和成都;4年前,北京的798是全國惟一一家藝術區,現在已經有7個城市建立了藝術區,北京的藝術區從798的狹小范圍,擴大到酒廠、草場地、觀音堂、環鐵、索家村、費家村、黑橋村的地界;5年前北京的畫廊不到30家,今年已超過300家,畫廊的數量和擴張速度令人吃驚。上海也是如此,從莫干山路50號的倉庫到奢華的高級酒店,越來越多的外國畫廊在中國扎根——美國的提爾頓畫廊,韓國的樸敬美畫廊、阿拉里奧畫廊,意大利的常青和馬瑞拉畫廊,瑞士的麥勒畫廊不一而足。拍賣公司則從5年前拍中國當代藝術的5家不到,發展至今已經有至少50家介入。這些數據顯示,一個龐大的藝術體系正在中國崛起。
朱其認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藝術家中的新貴富翁群體已經形成,資本神話締造的藝術家新貴從“85新浪潮”、“星星畫會”等曾經為藝術理想苦苦掙扎的老一代藝術家群體,迅速擴展到張鵬、遲鵬等“80后”年輕一代藝術家。甚至在2007年,一些尚未走出校門的學生就以19萬、25萬元不等的價格賣出作品。藝術理想能夠如此迅速地兌換為現金,讓學生們喜極而泣,一個學生趴在展覽現場的桌子上就哭了。他們的老師、老一代雕塑家李向群也有些措手不及。展覽當日,李向群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不勝感慨:“我做了十幾年,才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了第一件作品,他們還沒畢業,作品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了,能不激動嗎?”
朱其認為,藝術家或畫廊直接送畫參與拍賣,批評家和策展人開畫廊、做經紀人,“每個人都在爭搶通向資本軸心的最后一班列車”。朱其強調,藝術家和畫廊,畫廊和拍賣公司之間的正常關系是畫廊作為一級市場直接代理藝術家的作品,進入收藏體系,這些作品得到時間的檢驗后,進入二級市場——由拍賣公司拍賣。在傳統的歐美市場上,“拍賣公司如果越過一級市場,直接與藝術家聯系,所產生的社會輻射是任何一個畫廊都沒法想象的,如此,藝術價值的判斷實際上已經缺席了”。
朱其并不認為藝術市場會全線崩盤。他相信過去三年真正的好作品和在畫廊一級市場扎扎實實鋪墊的藝術作品,依然會步步高升。藝術市場的一部分機構和群體包括畫廊正在轉型,但那些虛高價格的藝術品的命運就不太好說了。
藝術經紀人來解放畫廊老板
藝術評論家堯小鋒認為,最早的畫廊基本上都是畫店,買賣作品、代理藝術家。隨著藝術市場的發展,畫廊逐漸成為了展覽的場地,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國外一些知名畫廊進入中國之后,中國的畫廊也逐漸發展得規范化、國際化,每個畫廊都有自己的主打風格,聘請專業的人才打造品牌意識。
畫廊老板與藝術家的合作非常靈活,主要有三種關系:一、緊密代理。畫廊全面代理藝術家,包括藝術家的全部作品以及市場運作。二、松散代理。通過畫廊與藝術家之間達成的協議,藝術家定期給畫廊提供一定數量的作品,畫廊以“第一手”價格買斷,并負責給藝術家辦畫展、出畫冊。同時藝術家可以與別的畫廊合作。三、也有少數比較知名的畫廊,它們與藝術家的合作介于緊密代理與松散代理之間。畫廊給藝術家提供展覽的場地,賣出作品與藝術家分成,賣不出不給錢,一般是五五分成。從目前情況來看,前兩種合作關系是主流。
畫廊老板與藝術家的分歧:合作后,一般簽三年或者五年的協議,藝術家如果在合作期間覺得自己的作品價格市場漲幅很慢,希望畫廊運作,把價格抬上去;而畫廊可能有自己運作藝術家的具體步驟,就希望遵守協議。最終矛盾解決不了,往往是不歡而散。還有一種情況,畫廊在合作的過程中認為藝術家沒前景,指責藝術家,干預其創作風格,這是中國畫廊不成熟的表現。解決辦法是:畫廊和藝術家簽訂的協議里會寫明制裁措施。
畫廊老板選擇藝術家:符合市場需求、堅持自己獨立定位、在學術界站得住腳的藝術家。人品是第一位的,起決定作用。
畫廊老板工作:出畫冊、辦展覽,把藝術家的作品推薦到世界各地展出;參與銷售,向畫廊顧客推薦藝術家的作品;把藝術家作品送拍賣會。
現在很多畫廊老板身兼數職,既是宏觀決策者、宣傳策劃者、藝術推動者,又是展覽執行者,體現了畫廊人才的缺乏,人才缺乏制約了畫廊的發展。畫廊老板應該是出資方,是宏觀決策者,畫廊迫切需要藝術經理人來解放畫廊老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