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遇流拍的梵高名作《麥田群鴉》

“80后”畫家高瑀的《打虎》
2007年,一路高歌猛進的天價藝術品市場遭遇寒流,梵高的作品《麥田群鴉》在紐約蘇富比秋拍上流拍,畢加索的頂級作品售價也低于畫作估值,受拍賣會影響,蘇富比股票當天下跌28%;同樣是在去年,“天價王”岳敏君的作品《尋找恐怖主義》、張曉剛作品《新同志一號》遭遇流拍,引發了人們對當代藝術品天價的諸多質疑。2008年以來,藝術品天價成交的神話更是難以為繼,拍賣市場再次發出危險信號,國內當代藝術家天價作品屢遭流拍,藝術品市場“崩盤”之聲四起,言辭激烈,直指藝術市場“潛規則”。
當代藝術市場泡沫膨脹
相比批量制造富翁的房地產、股票等市場,藝術品行業制造的富翁數量相當有限,但盡管如此,懷著資本“滾雪球”的心態,還是不斷有人試水藝術品市場。在擊鼓傳花般的買賣游戲中,不可避免會有人被高位套牢。“東南亞的華僑和國內不懂收藏的新貴階層,很有可能是未來被死死套牢的兩種人。”評論家朱其表示,在紐約兩大拍賣行出天價購買油畫的基本上都是華人,真正的西方大收藏家幾乎沒人參與過這種天價競逐。“其實就是同一幫人飛到紐約和倫敦,在蘇富比、佳士得如法炮制了一個所謂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所用的幾乎是同樣的表演。”
“不少‘天價記錄’存在假拍,只是一種價格表演,‘天價拍賣’經過不明真相媒體的廣泛報道,形成對公眾、投資人和年輕藝術家的誤導,從而使當代藝術的市場泡沫急劇膨脹。”朱其指出,這種高價位的“天價作品”不僅嚴重背離了經濟學上的價格和價值的關系,也違背了價格成長周期的規律,使得拍賣價格被人為操縱,具有一種惡意違規的投機資本的特征。從去年開始,邁克·博耐特、霍華德·法伯等大藏家都有拋售舉動,因為“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在短期暴漲后已經達到了太高的價位”。
國外藝術品市場的潮起潮落多次證明,商品經濟只有顛簸不破的真理,沒有只賺不賠的買賣。上世紀末日本藝術品市場的地震讓許多人記憶猶新。1997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大量藝術品被恐慌性拋售。昔日被搶購來的西方名畫,無奈回流到經濟相對穩定的西方國家,日本收藏家高橋治憲于1988年以800萬英鎊收購的11幅作品,只作價400萬英鎊就賣給了英國人恩特威斯爾。
在今年保利開設的新銳藝術家專場拍賣中,高瑀憑借《打虎》躋身“百萬”藝術家行列,“80后”藝術家勢不可擋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一部分投機者開始蠢蠢欲動。北京某畫廊負責人洪先生對記者表示,藝術家作品的漲勢與畫廊和藏家的力挺密不可分,畫廊包裝推廣新銳畫家,相當于經紀公司炒作“快男”“超女”,有些人靠實力說話,而更多人的成名離不開資本的助推。“80后”藝術家是否會重蹈“天價王”的覆轍,還有待市場檢驗。對于投資者來說,雖然投資“80后”不失為一種多元投資策略,但前提是投資者應該對當代藝術市場有充分的風險認知。
藝術品投資不宜短線操作
“中國人買賣藝術品就像買賣蘿卜白菜一樣。他們對藝術一竅不通,對助推藝術毫無益處。”誠如畫商麥克爾·茍惠斯所言,目前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多是“散戶”投資,對藝術品的選擇隨意性較大。出于套現獲利的考慮,很多投資者購得藝術品一兩年之后就轉手出售,并不考慮藝術品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這剛好印證了經濟學家兼收藏家凱恩斯總結的藝術品投資規律:人們之所以選擇購買某種藝術品作為自己的投資品種,并不僅是因為這件藝術品具有諸如歷史價值、美學價值之類的所謂“真實價值”,而是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人花更高的價格從自己手中買走它。這一現象被另一位經濟學家馬爾基爾歸納為“更大笨蛋理論”,即不管某件藝術品的真實價值是多少,即使它一文不值,投資者也愿意花高價買下,因為他們預期會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價格從自己手中買走它。只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就僅僅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但如果沒有人愿意在高位接盤呢?很遺憾!“最大笨蛋”就是你了。
在“更大笨蛋”理論中,獲利動機是成為“更大笨蛋”的前提。看過“古典與唯美——西蒙基金會藏歐洲19世紀繪畫精品展”的人都知道,對于西蒙基金會的決策者西蒙來說,要成為“更大笨蛋”似乎有點難度,因為他收購藝術品并不是為了將它們賣出去,而是考慮將精品傳給后世。
受種種不確定預期的影響,藝術品市場與金融市場一樣暗礁重重。就藝術品拍賣而言,隨機性的影響非常大,根本就不存在“不被行情所左右,任何時候都價格堅挺”的藝術品。專家建議,藝術品投資者應把心態放平和,摒棄投機心理,謹慎購買天價藝術品以規避貶值風險。投資者最好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業余投資者應量力而行。
“由于藝術品的特殊性質,短線操作是投資大忌,最好做10至50年的中長期投資。此外,藝術品投資還應做多元化選擇,不要只購買一兩個藝術家的作品,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專家指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