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窟壁畫經歷多年仍保存鮮艷色彩
長期以來,自然和人為原因使「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這座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寶庫險遭毀滅性破壞,這讓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考古專家痛心。鄂爾多斯學研究會專家告訴記者,阿爾寨石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修繕、保護工作已啓動,今后一段時間,隨著科研力度的加強,「草原敦煌」會進一步展示其蘊含的神秘信息,部分被損毀的精美壁畫將光彩重現。日前,鄂爾多斯學研究會會長奇朝魯同記者驅車幾百公里專程赴阿爾寨石窟。
十萬大軍曾駐于此
奇朝魯告訴記者,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后,為懲罰唐兀(西夏)的背信棄義,公元一二二六年秋興兵南下,《蒙古秘史》寫道:「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同行」,這便是成吉思汗蒙古大軍第六次遠征西夏之役。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阿爾不合」圍獵時墜馬跌傷,就于「搠斡兒合惕」扎營養傷。奇朝魯指著遠處的一座大山說:「據考證,『阿爾不合』即該石窟對面的阿爾巴斯山;『搠斡兒合惕』譯成漢文為『多窟匯聚』,就是阿爾寨石窟,成吉思汗在阿爾寨石窟養傷,并設置指揮部,十萬蒙古鐵騎也在此安營扎寨。」
新發現四百多水井
阿爾寨石窟文化保護所所長巴圖告訴記者,在此石窟以東二十多公里處新發現了四百多眼水井,加上原來發現的一百余眼水井已累計發現五百多眼水井,這些水井深數丈,有的至今水勢良好。這衆多的水井是解決軍卒和戰馬飲水問題的生命井,同時又是十萬蒙古鐵騎駐扎于此的有利證據。
巴圖說,最近在這衆多的水井與阿爾寨石窟之間發現了一個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左右的蓄水池,這個蓄水池有五至六米深,大約可以儲存一百五十萬噸水,相當于一個小型人造水庫。粗略估算一下,蓄水池存滿水后足夠十萬大軍用幾個月,有些專家認為這是至今為止北方草原上發現的最大的人造飲馬槽,也有些人認為,蓄水池可能具有護城河的作用,有一定軍事用途,總之,這又是阿爾寨石窟留給后人的一個謎。
精美壁畫彌足珍貴
阿爾寨石窟始建于北魏時期,到西夏時已初具規模,興盛于蒙元時期。奇朝魯介紹,阿爾寨石窟的壁畫獨樹一幟,有些作品僅見于此,堪與敦煌、云崗等石窟媲美,被稱為「草原敦煌」。多年來,自然及人為因素導致阿爾寨石窟幾千幅精美壁畫被毀,有些甚至沒有留下圖片資料,令人遺憾。雖然歷經磨難,石窟內仍有近千幅壁畫得以幸存。
壁畫多為彩色,以綠、紅、黑、藍、白、黃為主,為礦物質顏料,經歷了數百年仍斑斕如新,實屬彌足珍貴;也有僅以黑色線條白描的。阿爾寨石窟文化保護所巴圖所長介紹,這可能是沒來得及上顏色的半成品,但仍可看出其線條流暢,技法純熟。在阿爾寨石窟中還有多幅黑教、紅教、黃教等教派的法王畫像,雄壯威猛,跨越數百年,薈萃為各洞窟,蔚為洋洋大觀。
投資六千萬修石窟
巴圖介紹,前一段時間曾對石窟附近地域進行了小規模的考古發掘,出土了部分銅質兵器和六件祭祀法器,這些物品如今已經送往權威機構進行鑒定,并會選擇合適時機向世人展示。國家投入六千萬元人民幣用于修繕、保護、研究阿爾寨石窟,整個工程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進行石窟的加固及保護。第二個階段開始邀請國內外專家研究、修復壁畫,這時一些蘊含深意的壁畫也許會進一步表露出其真實意蘊,最后會涉及到地下埋藏物的發掘工作。現在,石窟的加固和保護工程正按預定計劃順利施工。
這座千年石窟依舊散發著神秘的魅力,當一行人走出阿爾寨山時正晚霞滿天,在感嘆其損毀嚴重之余,記者彷佛看到了當年蒙古大軍的金戈鐵馬,看到了一幅幅精美壁畫又重現光輝,向人們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