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濟形式稍有變故,收藏家、畫廊也無法承受如此高價,中國藝術品市場有可能步日本以及我國臺灣之后,進入一個漫長的蕭條期。
近期開幕的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再次印證了“中國熱”的熱度,主營中國當代藝術品的畫廊成交量相當驚人,短短一天半內,有的畫廊掛出的大半作品已經售出。在現場,外國畫廊賣畫的
心思不大,倒是樂于到博覽會以及798、草場地、宋莊這樣的畫廊和藝術家聚居的地區,熟悉行情,買進中國當代藝術品。
如果單從成交情況看,中國藝術市場依舊是當令荷花別樣紅,可是向下看,又是一潭深不可測的水,一艘前景叵測的船。市場發展時間更長的歐洲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畫廊業者明確指出,當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有很大泡沫。
一些還在美術院校畢業的藝術家的作品就賣出兩三千美元,遠高于同期歐洲新藝術家的價格,曾經任職蓬皮杜藝術中心的法國著名策展人JeromeSans聽說一些作品的報價以后,直呼“簡直是瘋了”。
現在在許多博覽會、拍賣會上,收藏家、投資者和畫商明顯采用炒作股票的手法,短期內將一位藝術家的價格“提起來”,制造出虛假的價格指數。在目前整個市場走強的形勢下,畫廊和藝術家可以靠這種手段獲得巨大收益,但是長期看,對于藝術市場并非好事。當經濟形式稍有變故,收藏家、畫廊也無法承受如此高價,中國藝術品市場有可能步日本以及我國臺灣之后,進入一個漫長的蕭條期。
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要形成藝術家、畫廊、拍賣行、美術館、批評家、收藏家以及藝術媒體的良性互動,也需要展覽和教育項目培養公眾的藝術素養、發掘新的收藏家。而當前中國藝術市場急功近利情緒蔓延,一是收藏單方面向投資方向發展,屯貨、頻繁換手現象突出,缺乏穩定性;其次,畫廊、拍賣行和畫家之間還沒有建立合理的游戲規則,多是短期合作,賺錢走人的關系,以致有國際著名拍賣行也入鄉隨俗,直接從畫家買畫進行拍賣,影響定價的公正性;第三是國內的藝術創作現在幾乎單方面靠市場運作,公共美術機構、基金會的發展滯后,無法形成一個更廣泛的支援系統。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只是在市場大熱的情況下,大家一心買賣,無意投入基礎性建設中。反倒是渴望進一步炒高市場的聲音占上風,如有人熱盼藝術品能證券化,或者國際投資基金涌入進一步推高市場。但是從經濟發展的走勢看,隨著美國加息,涌入中國的熱錢有退出的可能性。而藝術品證券化則風險多多,政府、銀行和保險公司對此態度謹慎,短期內還無法實行。
從中國經濟政治的發展趨勢看,中國藝術品市場走高自有合理的基礎,但是沒有任何市場能一直火下去,或者因為大環境變化,或者因為市場自動調整,總有退燒的一天,那時候剩下來的畫家、作品和畫廊有能有多少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